1、来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意义】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
2、意义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推荐阅读
- 插座哪个牌子的好
- 过量喝水的危害 多喝水有什么好处
- 挂烫机烫西装的步骤
- 花园宝宝的人物名字 花园宝宝的简介
- 吸血鬼骑士中的最后结局?优姬和枢结婚了?
- 正宗回锅肉的做法 如何做最好吃最正宗的川味回锅肉
- 纯棉线衣服去油污最好的方法 纯棉线衣服如何去油污
- 空气炸锅烤虾怎么做 空气炸锅烤虾的做法
- Copy of Shortcut to 这个病毒怎么杀掉啊!用了QQ管家、360、瑞星和卡巴斯基都没有杀掉,求好的处理方法
- 牡丹代表什么象征意义 牡丹的象征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