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八首》的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 。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 , 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 , 晋灭吴之前 。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 。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 。公元二七三年(晋武帝泰始元年) , 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 , 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拟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 。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 。左思入洛阳的时间 , 大体可以断定在公元二七三年以后 。左思来到洛阳 , 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 , 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 , 为实现自己的**思想铺平道路 , 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 , 了解到晋的**** , 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 。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 。诗中有“长啸激清风 , 志若无东吴”(其一)句 。晋灭东吴 , 是在公元二八〇年(晋武帝太康元年) , 《咏史八首》写在公元二八〇年以前 , 则是肯定的 。
左思借咏史以言志的是:“左眄澄江湘 , 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 , 长揖归田庐 。”(其一)左思的动机 , 是否诚如他所说的那样纯洁、信美 , 是需要做出具体分析的 。然而统一中国 , 安定局势 , 是当时提出的历史任务 。汉末豪强与军阀割据混战 , 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之后 , 三国鼎立的局面 , 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 , 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 , 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 。三国后期 , 崛起于魏的司马氏集团 , 成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新势力的代表 。公元二六五年 , 晋政权正式成立后 , 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 同时司马氏集团也急切于在全国的统一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夺取东吴 , 荡平边境内的骚乱势力 , 成了上下一致的呼声 。生活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左思 , 为形势所推动 , 有志于全国的统一 , 并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 , 大概不是一天产生的 。只是到了洛阳 , 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 在心底酝酿了很久的思想才成熟了 , 爆发了 , 寄托在自己的诗篇中 。过去的一些论者谈及左思的思想时 , 指出左思有很强的“功业心” , 这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还必须把左思的这种“功业心”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 , 确定哪些是时代所赋予的内容 , 哪些是阶级的立场所决定的内容 , 这样才能更明晰、更准确地评价左思的思想 。
有着致力于全国统一抱负的左思 , 并非徒作大言 , 纸上谈兵 , 而是做了许多切实的准备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说的:“畴昔览穰苴”(其一) , 即读军书兵法 。在封建社会中 , **文秉武 , 虽然并非什么罕事 , 然而在拟族社会制度中 , 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魏晋期间 , 拟族制度占据着统治地位 。拟族以“积世业儒”为贵 , 左思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下层拟族之家 , 不能不受到这种腐朽观念的影响 。但他能够打破世系门第观念的束缚 , 立志到疆场上去 , 在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中觅取个人的功名 , 这是可贵的 。而且 , 随之左思居住洛阳 , 见闻到“边城苦鸣镝 , 羽檄飞京都”(其一)的情况 , 更是急不可捺 , 跃跃欲试 。尽管左思自知自己的军事才能象铅刀一样的钝 , 然而能为祖国的统一事业 , 即使有一割之用 , 也是能慰自己平生志向的 。
推荐阅读
- 曹植七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曹植七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是怎样的
- 呜呜硻硻原文、作者
- 岩下放言五首之灵椿台原文、作者
- 题圆泽三生公案原文、作者
- 一作舜歌,赏郑氏庄客去妇 尧歌原文、作者
- 残菊原文、作者
- 中岩圜老像赞原文、作者
- 清平乐题饮谷说剑图原文、作者
- 还来就菊花的上一句诗是什么 还来就菊花的原文
- 两小儿辨日原文与翻译 两小儿辨日原文以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