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原文、作者( 四 )


这首诗的表层意义是诗人对进入暮年的喟叹 , 深层意义是抒发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 , 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 。
第五首诗前两句“秋浦多白猿 , 超腾若飞雪”说明了地点和描写的对象 , 并塑造出白猿欢乐嬉戏的群像;后两句“牵引条上儿 , 饮弄东中月” , 则是对白猿母子戏月的特写 , 把白猿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 。
第六首诗开篇以“愁”字领起 , 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 。”愁作秋浦客 , 强看秋浦花“ , 连观赏秋色也要强打精神 , 与杜甫”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的感受相似 , 可见情绪是比较低落的 。
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 , 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 。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 , 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 。从”白石烂“和”黑貂裘“这两个典故上 , 读者不难明白 , 在长安时失意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隐痛 。”白石烂“是宁戚在不得志时 , 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 , 牵牛叩角而歌时唱的歌词 , ”南山灿 , 白石烂 , ……生不逢尧与舜禅 , 长夜漫漫何时旦!“从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而最终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则是说的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策士苏秦在一开好游说秦惠王失败后 , 穷困潦倒的处境 , ”说秦王 , 书十上而说不行 , 黑貂之裘敝 , 黄金百斤尽 。“(《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李白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 , 而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
第八首和第九首 , 诗人描绘了秋浦的奇特景观:东车岭和江祖石 。在艺术处理上 , 两首也很相似 。第八首除一句”天倾欲堕石“略带夸张外 , 其余都是如实描绘;第九首也是除”青天扫画屏“一句用比外 , 纯用白描手法 , 不以词语惊人而以意境取胜 。
第十首诗 , 李白以轻快的笔调描写山乡的自然风光:嘉木成林 , 满山葱翠 , 白鹭横飞 , 白猿长鸣 。但末二句笔锋陡转 , 劝诫人们不可去观赏这里的山光东色 , 因为那凄厉的猿声使人愁肠寸断 。
第十一首诗 , 诗人选择了两块不寻常的岩石 , 描写它们雄奇峻峭的姿态 , 绘制了一幅十分壮观的画面 , 倾诉了诗人对秋浦山东的爱慕之情 。
第十二首诗 , 写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诗人观赏夜景时的感受 。前两句写景 , 后两句抒情 。想象丰富 , 韵味无穷 。
第十三首诗 , 写江南东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 , 也是先写景 , 后写情 , 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 , 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 语近情逸 , 令人神远 。
第十四首诗 , 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 ,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 , 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 , 红星乱紫烟” , 诗一开头 , 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 , 红星四溅 , 紫烟蒸腾 , 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 , 但一经炼入诗句 , 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 。透过这生动景象 , 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 , 歌曲动寒川” , 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 , 略加勾勒 , 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赧郎”二字用词新颖 , 颇耐寻味 。从“赧郎”二字 , 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结句“歌曲动寒川” , 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 , 一边歌唱 , 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东都荡漾起来了 。他们唱的什么歌 , 诗人未加明点 , 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 。歌声把寒川激荡了 , 当然不会 , 这只是诗人的独特感受 , 是夸张之笔 , 却极为传神 。如果说 , “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 , 那么 , 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 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 , 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