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的名人名言和事例

1、艺术家摔琴惊四座
日本所编《欧美逸谭》中,有一则艺术家摔琴的故事:有位著名提琴家将用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提琴演奏,这张琴价值连城 。一曲终了,那宝贝乐器的美妙乐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一致惊叹昔日提琴制造师超群绝伦的手艺 。这时,提琴家一挥手,竟将琴摔了个粉碎,顿时四座皆惊 。
此刻,主持人上场宣布:“刚才打碎的,只是一把价值一元多的琴 。提琴家这样做,是为了告诉诸位,音乐之妙,并不在于乐器好或歹,而在于演奏它的人 。现在,请大家欣赏以真正珍贵的提琴演奏的乐曲 。”于是,提琴家再一次操起琴,同样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 。听众再不去注意琴的价值,而专心致志地进入了艺术境界 。
解析:艺术家选择以不同的方式告诉大家音乐的好坏不在于琴的价值 。
2、兀鹰捕猎
在阿根廷的沙漠地区,飞翔着一种凶猛的兀鹰 。它们矫健、敏捷、锐利 。奇怪的是,尽管兀鹰个个都是捕捉猎物的高手,但却很少单独行动 。兀鹰往往是三三两两在天空中盘旋,一旦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它们就会从各个方向俯冲而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猎物杀死 。事后,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一份食物……
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得出结论说,这都是沙漠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差、食物少造成的 。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为了避免被天敌捕捉,许多弱小动物都有很强的逃生能力 。而对于兀鹰来说,要想获得足够的食物,单干不如共同行动有收获 。
解析:鹰选择了共同合作,才能够生存下去 。
3、蹬三轮的蔡伟入复旦大学读博士
2009年4月,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 。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从未想过,人生最大的转折即将到来 。
这必然会是一则充满励志色彩的“佳话”,构成佳话的各种反差元素都有:比如高中学历、下岗工、蹬三轮、博士生、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泰斗 。不过,佳话的生命力不在于传诵,而在于透过它,窥见这个社会的镜像 。从这个意义而言,三轮车夫获读博士,更像是一张丰富的社会试纸 。
解析:蔡伟尽管是三轮车夫,但是他以另外一种方式选择了读书,进入了大学 。
4、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原抱着医学救国的初衷东渡日本学医的 。当他从日本人放的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军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麻木不佳的同胞看热闹,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或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 。”
他认为,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只有文艺 。李于是放弃医学,而改行从事文学创作 。鲁迅终于成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解析:鲁迅因为想要改变新中国的现状,选择了从文 。
5、苏格拉底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 。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 。”苏格拉底吩咐说 。
学生们出发了 。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