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想伤感日记大全 绝想日记( 三 )


学者于丹对此亦激动不已:“《狂人日记》在这个舞台上是一次集结号 。在今天看什么东西都要缩到15秒的今天,我们在舞台上还有这样的节奏,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到文字中,去读懂鲁迅先生那一声呐喊 。”
而为这个戏前后筹备六年的陆帕,在此之前通过各种为他翻译的文本,阅读了鲁迅,并在和很多人的对话、思考和碰撞后,自己完成了剧本创作 。在这个版本的《狂人日记》里,有讲述者、狂人、哥哥、嫂嫂、赵贵翁、母亲等多个角色 。
但在最后落地排练阶段,因为长达28天的隔离,工作周期无奈缩减,这让他对自己作品现阶段的状态并不全然满意,认为无论表演还是节奏都还有“改进的空间” 。他把目前的演出定义为试演(Work in progress) 。在陆帕看来,创作仍未完成,也永远都在未完成的路上 。今天的《狂人日记》虽破土而出,却仍是萌芽 。对于整个剧组来说,试演是磨合,也是继续创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和观众一起完成 。
于观众而言,对《狂人日记》最大的好奇,也许就是一个外国导演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如何重构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 。不过,在这个戏剧精神和话题稀缺的年度,走进剧场,做好看一部“不是传统戏剧”的戏剧的准备,和这么多人一起参与到一个演出事件中去,也许是看《狂人日记》更有意思的姿态 。
无论坐着还是躺着看完戏,在剧场度过5个小时后,这部剧,终会有东西击中你 。
在高铁上的创作会
看戏前可以了解的tips:
陆帕导演眼中的鲁迅和《狂人日记》
以下是陆帕在哈尔滨演出后的发言实录:
对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是有深刻的了解的,在中国,它也是学生必须阅读的一部作品,同时这部作品也是全球最出色的、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之一 。
我觉得这部作品是非常带有鲁迅先生个人情绪的一个作品,因为在他创作的这段时间,鲁迅先生一个人住在北京的一条胡同里 。对于他一直尝试的,把欧洲的文学作品传播在中国的尝试,他感觉没做到也比较失望 。他同时对他所从事的医生职业失去信心 。这些正是《狂人日记》里“讲述者”这个人物的基础 。
鲁迅其实希望每个读者积极起来,他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能够启动自己的思想和分析能力 。他所写的很多内容,尤其是那个年代写的,是不一样的,他就是比较靠近欧洲文学,他当时对欧洲的这些文学作品也非常了解,也就是他曾经希望传播的,后来他就开始自己创作,自己写,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 。
所以这部作品最初触动我的,就是让我对这个神秘的讲述者有了兴趣,也对这个神秘的弟弟有了兴趣 。我们也知道鲁迅先生本人所写的很多作品都出于他们兄弟的这些关系 。始终都是互相想念,那种很密切的这些关系,也经常表达放弃之后的痛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