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直清正善断大事的一代宰相 寇准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寇准:刚直清正善断大事的一代名相
在中国历史上,寇准算得上是一代名相,给历代后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刚直、清正、善断大事,但他在仕途上却是屡进屡退,最后竟客死于偏远的雷州 。
是啥原因呢?本文专门聊聊他的故事 。

刚直清正善断大事的一代宰相 寇准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文章插图
1.勤奋好学入仕为官
寇准出生于名门望族,远祖苏忿生曾在西周武王朝任司寇,因多次立大功,遂以官职为姓 。曾祖父、祖父因逢乱世均未出仕,但都很有学识 。
父亲寇湘曾于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年)考中进士 。任魏王记室参军(即王室秘书),因屡建功勋,被封为三国公(即燕国公、陈国公、晋国公) 。
寇准自幼受着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加之自身天份极佳、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就脱颖而出了 。十四岁时会写诗,十五岁时熟谙典籍《春秋》等,剖析问题也比较快当准确 。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年仅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甲科,取得了参加宋太祖殿试的资格 。
有人劝寇准,说宋太祖喜欢录用中年人,你就把年龄多报几岁,选中的概率要大得多 。
寇准正南其北地说,我不能去哄骗国君,要靠自己的努力进取 。由于寇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一上殿应试就中,任职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知县 。
寇准的确有“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决心和行动,一上任,对于赋税和徭役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办,禁止巧立名目搞摊派,大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
衙门的公差在收税和征役时,不得到乡下去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
后来他采用了一个好办法,既便民又堵塞了漏洞,在县衙门前张贴布告,上边写清应征对象的姓名、住址和纳税(征役)的具体内容,百姓见了主动来缴税或服役 。
刚直清正善断大事的一代宰相 寇准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文章插图
2.勤政谋政为国极谏
宋太宗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常常征询寇准的意见,他也常能直言面对 。皇帝虽然称为天子,其实也是实实在在的人 。
人就有脾气和喜怒哀乐,在廷前议事中,有时因言语不合,宋太宗发了脾气,起身就要退朝,寇准却上前大胆地扯住衣角,让宋太宗坐下,继续劝谏,直到取得一致意见后才罢休 。
宋太宗息怒后,细细想寇准的言行,的确是百分百为国家着想而不是谋私利 。
宋太宗感动地说道:我有寇准这样的大臣,好比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
魏征是唐代的一代名臣,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位列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四位 。宋太宗将寇准比喻成魏征,可见对其评价有多高!
从唐末到宋初,渭水南北住着一些少数民族,俗称番民 。宋太宗晚年时期,番民经常闹事,影响社会稳定 。是啥原因呢?
原来是当地的行政长官(知府)采取驱赶政策,把渭南的逐到渭北,还修筑栅栏和堡垒,切断番民之间的往来,番民们十分不满,经常寻隙生事 。
寇准熟谙古今社会稳定的道理,提倡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友好往来 。宋太宗委派寇准去当地任职 。
寇准上任后,把当地的番民首领召集到一起,经过多次协商,拆除了那些栅栏和堡垒,恢复了他们原来的庐舍和帐篷,努力协调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从此当地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 。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国军队多次侵犯北宋北部边境,深入到北宋城镇掠夺,还故意装出毫无斗志的样子,引诱北宋军队出击 。
寇准分析敌情后,认定这是敌人大举入侵前的惯用伎俩,旋即奏请宋真宗下诏加紧练兵,增派精兵强将把守关隘要地,防备辽军偷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