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的含义】
文章插图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文化教育传统渊源流长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渊薮和基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大至国家制度,小至家庭生活,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 。什么是礼?礼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 。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它既可专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礼节 。礼在现代社会演变为礼貌、礼节、礼仪三礼 。《礼记》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礼是指大的礼,曲礼是指小的礼)足见礼的丰富多彩 。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将礼与仪连用始于《诗经》 。郭沫若先生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礼制 。"从文献记载看,《通典》上说:"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不过最为学者所公认的说法,还是礼起于三代而备于周朝 。(司马迁)史太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 。礼由人起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 。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国地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年起也 。故礼者,养也 。稻梁五味以养人口也;椒兰芬苣,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第几席,所以养体也 。故礼者,养也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古人把纷繁的礼仪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习称"五礼" 。到了汉代,出现了作为礼仪文化理论形态的三部巨著:《仪礼》、《礼记》、《周礼》,合称"三礼" 它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三礼"被列入儒家经典,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重视,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声名远播海外 。到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二、礼仪的概念 1、什么是礼仪?从广义的角度讲,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的言行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志,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的总称 。从狭义的角度讲,礼仪指的是国家、政府机构或人民团体在一种正式活动和一定环境中采取的行为语言等规范,是指在较大或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重、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是社会交往中在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循的礼貌、礼节要求,一般通过集体的规范仪式和程序行为来表示 。汉字中的"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初的意思是敬神,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礼"逐渐被引伸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爱之意 。礼仪是表示礼节和仪式 。而"礼仪"中"礼"字就是表示敬意、尊敬、崇敬之意",多用于对他人的尊重;"仪",是"礼"的形式,它包括礼节、仪式 。"仪"是指仪容、仪表和举止,是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和情操 。"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 。2、礼仪与礼貌、礼节、仪式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言语动作应具有的相互表示谦虚恭敬、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和行为准则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慰问等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和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礼貌行为 。仪式是指在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 。这些都在礼仪的范畴之内 。三、礼仪的种类 有不少人认为礼仪很简单,只是见面问个好,离别道声再见而已 。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礼仪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无处不在 。概括起来看礼仪有以下几类: 个人礼仪:人是礼仪的行为主体,所以讲礼仪首先应该从个人礼仪开始 。个人礼仪主要包括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到方面的礼仪要求 。个人形体美礼仪、仪态仪表礼仪修养,服饰装饰艺术、礼仪插花 。生活礼仪:包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见面交谈、介绍宴请、舞会宴会、馈赠送礼、探病、结婚祝寿礼仪、节庆殡葬礼仪等 。家庭礼仪:礼仪在家庭及亲友交往范围内的运用就是家庭礼仪,它大致包括家庭称谓、问候、祝贺、家宴及家庭应酬等等礼仪规范 。学校礼仪:学校礼仪主要是指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仪式等方面的礼仪要求规范 。如师生之间的礼仪;学生要学习遵守的礼仪;各种仪式活动的礼仪等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更为繁杂,通常包括见面与介绍;拜访与接待;交谈与交往;宴请与馈赠;舞会与沙龙等方面的礼仪 。公务礼仪:公务礼仪是具体工作产生的礼仪 。通常包括如办公室、工作中、会议、公文、公务、迎送等礼仪 。商务礼仪:商务礼仪主要是指商务活动中的礼仪 。包括柜台待客、商业洽谈、推销、商业仪式、外事、文书、会议、谈判 、迎送、公关礼仪等等 。另外还有习俗礼仪、民族礼仪、宗教礼仪、涉外礼仪、外国民俗、等等 。总之是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进行归纳而已 。四、礼仪的作用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也是个体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素养,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小学的学习生活是学生首先涉足的“社会",它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社会来说,礼仪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 。其次是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 。具体讲还有如下作用: 1、礼仪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礼仪的本质就是教育,这在古代时就已形成 。例如:“成年礼”,在氏族成员行将成年时,用各种方式来测验其体能及生产、战争技能,以确定其能否成为本氏族的正式成员 。进入文明时代后,这种仪式大都消失了,而中国的儒家则把它改造成为体现文明精神的"冠礼",通过邀请乡中德高望重的人来为成年者加冠、取表字等仪节,教育加冠者从此要有成年意识,要承担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又如“婚礼”,上古有抢婚的风俗,故成亲都在黄昏之时 。儒家则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对婚礼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婚姻的意义在于合二姓之好,因此,女子出嫁前,父母再三告诫,要为夫家的兴盛而尽心 。又如周代,当时诸侯之乡有乡学,学制3 年,学成之后便成为国家的人才,乡里要把他们举荐给诸侯 。为此,每隔3 年的正月,乡大夫都要以主人的身份举行"乡饮酒礼",礼的主宾是最优秀的学成者,要让他受到全乡的尊敬 。在典礼中,年高德劭的乡中长辈专门设席,受到特殊礼遇,意在培养乡人敬老尊长的风气 。因此,乡饮酒礼的核心不是饮酒,而是通过这一形式进行敬贤尊老的教育,养成淳厚的民风 。类似的礼仪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2、仪可增进自身修养,规范人的态度和言行 礼仪无论从哪一种角度讲,都是指一种尺度和一种规范 。一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其自身的修养也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3、仪在作为社交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提高社交能力,调节人际关系 从礼仪的内容和要求上看,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上看,礼仪都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 。有了礼仪才能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才能调节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4、礼仪在人们生活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礼仪与道德虽有不同,但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它属德的范畴 。它不能与法律的效率相比,但有无礼仪、道德品质如何,都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一定的“法律”的约束作用 。5、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凝聚力作用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民族众多,习俗纷繁,方言歧异,如果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则很难有文化上的认同感 。社会道德用礼的形式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世代相传,使全社会都处于礼的约束和导引之下,不仅保持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统一民风,所以地无南北,人无古今,都有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五、礼仪的特点 孔子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孟子也说:"尊敬之心,礼也 。"我国礼仪经典《礼记曲礼上》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强调"毋不敬" 。礼仪的实质除了"敬"这一共性外,有它特定的内容,这就是:平等待人,尊重别人,言行文雅,表里一致 。1、礼仪的基本特征是:共同性和普遍性,即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全人类所共有;差异性,即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礼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继承性,即任何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礼貌、礼节、礼仪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演化而来的;时代发展性,即任何礼貌、礼节、礼仪都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进步而革新 。以及统一性和阶级影响性 。现代礼貌、礼节、礼仪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符合现代生活特点;符合现代国际惯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特征 。2、礼仪的原则有:尊重的原则、遵守的原则、适度的原则、自律的原则 。礼仪的功能就是沟通、协调、维护和教育 。从本质上说,礼仪是治人之道属于道德范畴 。它以文明为基础,以真诚为原则,以对他人的尊重为核心 。3、构成礼仪最基本的三大要素是:语言(包括书面、口头和体态的)、行为表情、服饰器物 。一般地说,任何重大典礼活动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三种要素才能完成 。如迎接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检阅仪仗队和鸣放礼炮、展览会开幕或大桥通车的剪彩、大型工程的奠基仪式等 。在礼的系统中,礼仪是有形的,存在于人际交往的一切活动中,其基本形态既受着礼的基本原则的制约,也受着物质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民族习俗等众多的影响 。六、为何要学礼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 礼仪是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形成的人际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精神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社交面的扩大,礼仪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们的正常生活都离不开礼仪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告诉人们要懂得礼节规范,不合礼节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做 。读史的都知道,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古代有本书,叫《礼记》是专门记叙古代各种礼仪的 。注意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学习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过:“礼仪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礼仪属德的范畴,我们的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提倡身体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学习礼仪就是要教育年青一代,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好工人、好公仆、好公民 。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工作上,谦洁奉公,克己敬业,开拓进取;在社会上,济贫扶弱,诚实守信 。对人友爱;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让和睦 。让学生遵礼、达礼、用礼,以便塑造完美的自我,成为受社会欢迎的有用之才 。“知”是“行”的基础,无“知”便无德行 。现在的学生礼仪常识的缺乏,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力,所以更有必要学习礼仪知识 。七、古代的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祈吉之事为吉礼,如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等;冠婚之事为嘉礼,嘉礼是日常生活之礼,如冠礼、婚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等;宾客之事为宾礼,宾礼是宾主相见之礼,如士相见礼、聘礼、觐礼等;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凶礼是丧葬之礼,如士丧礼、丧服之制等;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1、政治礼仪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 "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5)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2、生活礼仪 (1)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睹之祭即是乞子礼仪 。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睹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睹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睹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睹神位 。清代无高睹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 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2)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3)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4)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烀,秋祀门,冬祭井 。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 、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 。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 、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5)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 。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 。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
推荐阅读
-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典故与来历?
- qoy&3oq的鞋好么
- “六扇门”是什么朝代设立的?“六扇门”的作用是什么?
- wps中自动生成的目录不全,怎么回事?我用的是“段落”,然后设置大纲级别的方法。
- 希斯·莱杰的死因是什么?
- 手机里的 SIM1 编辑接入点 承载系统 <LTE>和 <eHRPO> 是什么啊?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哪儿?
- 歌曲‘渡我不渡她’的故事出自哪里?
- “庐州月光 梨花雨凉……太多的伤 难诉衷肠 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 "人未老,鬓先霜,人间久别不成悲."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