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万分机密的工作,工作原则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 。
邓稼先知道,从此之后,因为工作关系,他必须隐姓埋名,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做报告,不能出国,也不能和某些朋友随便交往 。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他是被选去做原子弹的研制 。
文章插图
然而这在当时,是他的家人都不知道的 。
这是天大的荣誉,也是天大的担子 。
那时候条件艰苦,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 。
他们从砍掉高粱地,开始建筑施工做起,创业维艰,筚路蓝缕 。
文章插图
作为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邓稼先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
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工作,1964年10月16日15:00,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 。
这一年,邓稼先40岁 。
在这之前的1963年,聂荣臻元帅下达命令,邓稼先领导九院理论部研制原子弹的全班人马,转去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 。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这一年,邓稼先43岁 。
文章插图
在原子弹和氢弹设计中的伟大工作,也是邓稼先“两弹元勋”称谓的由来 。
邓稼先的工作,让亿万国人拥有了空前的自豪感和安全感 。
1979年,一次飞机空投后,降落伞没有打开,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 。
100多名防化兵到现场寻找,没有找到核弹的痕迹 。
邓稼先亲自去找,最终找到弹片,但他自己却受到了放射性物质的严重损害,这次核辐射,直接影响了他的健康和生命 。
文章插图
1986年7月29日,62岁的邓稼先去世 。
1990年,许鹿希曾对杨振宁教授说:“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花的钱要比别的国家少得多 。”
杨先生默默地摇了摇头,轻声说道:“若搭上科学家的性命来看,就不能这样计算了 。”
文章插图
到我写这篇文章的2022年,比邓稼先大两岁的杨振宁,已是百岁高龄 。
也许没有那一次核辐射,邓稼先原本也可以像杨振宁教授一样颐养天年 。那样,我们就可以像看到杨振宁一样,在网络上,在电视中,一睹邓稼先的风采 。
但历史没有如果,绝世天才杨振宁锋芒毕露的人生,固然让人羡慕 。
对比之下,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邓稼先,才更加令人钦佩,更不能被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