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含义


茶花女含义

文章插图
巴黎蒙马特公墓的一个偏僻的角落 。这里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坟墓 , 同它四周的那些设计精巧、风格别致的各式墓冢相比 , 这座墓的外观显得简朴而又单调 。不过引人瞩目的是 , 在它的右侧上方镶嵌着一个透明的塑料小盒子 , 里面放着一束人工制作的茶花 。墓的两侧刻着相同的一句碑文:“阿尔丰西娜·普莱西(1824.1.19—1847.2.3)安眠于此 。深切怀念你”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中国 , 如今知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这个名字的人也许为数并不太多 , 但是读过《茶花女》这部作品、了解《茶花女》这个故事的却大有人在 。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就是举世闻名的法国文学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 , 那个动人的、催人泪下的茶花女的爱情故事 , 就是根据她的经历演化、创作出来的 。(一)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个年头 , 但人们可以说她既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 , 也享尽了人间的奢华逸乐 。然而她却始终是一位不幸的姑娘 , 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 , 她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幸福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出身微贱 , 这位诺曼底姑娘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贫苦的农民 , 她的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俭的农妇;父亲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农村巫师 。也许是由于生活的艰难 , 她的父亲性格古怪 , 脾气暴躁 , 在家里终日打骂妻子 。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 , 被迫离家出走 , 去给一个有钱人家做帮工 , 后来又跟着这家主人离开了法国 , 到瑞士去谋生 。而这时 ,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尚不满十岁 , 但是她的父亲已经让她到农庄里去干活了 。从现有的资料中 , 我们知道阿尔丰西娜大约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来到巴黎 。有人说是她母亲的一位亲戚帮助她离开诺曼底的 , 也有人说是她的父亲把她卖给了一帮波希米亚人 , 而这帮四海为家的流浪汉又把她带到了巴黎 。不管怎么说 ,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 开始了一种新的、却依然是不幸的生活 。她起先在一些店铺里打工 , 过着清贫的日子 。然而 , 聪明的阿尔丰西娜很快地发现 , 她虽然一贫如洗 , 却拥有一笔非常可观的、得天独厚的“资本” , 那就是她的美貌 。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开始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场 , 并立即成为那些公子哥儿、阔老阔少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她结识了不少男友 , 也做过普通商人的情妇 , 后来又同一位非常阔绰的时髦青年同居了一个时期 。这位年轻人就是日后的德·格拉蒙公爵 , 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还曾一度出任外交大臣 。虽然这位花花公子当时的地位尚未如此显赫 , 但他已经是巴黎社交界上的一位极为活跃的人物 。正是靠着他以及像他这样一类人物的“提携” ,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大踏步地跨进了巴黎的上流社会 , 并很快地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那些王公贵族、百万富翁们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 争先恐后地为她一掷千金 , 提供豪华住所 , 购买各色珠宝 , 并满足她的一切欲望 。而她则来者不拒 , 巧为周旋 , 以她的容貌和肉体为代价 , 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 。她不仅彻底摆脱了穷困 , 而且似乎也同贫贱的往昔一刀两断了 , 她改换了名字 , 昔日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变成了如今的玛丽·杜普莱西 。玛丽·杜普莱西无疑是一位天资出众、聪颖过人的姑娘 , 她不仅具有艳丽的姿容和轻盈的体态 , 而且风度雍容大方 , 谈吐高雅不俗 。凡是同她接触过的人 , 都惊奇地发现她在社交场合里始终表现得仪态庄重 , 对应机敏 , 从未流露出丝毫的庸俗和浮夸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 同社交场上的其他女性相比 , 玛丽·杜普莱西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艺术修养 。她在同客人们谈古论今 , 点评某些文学、音乐、绘画以及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时 , 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表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 , 像她这样一个出身贫寒、从未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校教育的风尘女子 , 何以会具有如此端庄凝重的气质和不同凡俗的教养?这个答案直到玛丽去世以后才为人们所发现 。人们在清理她的财产时看到她的书房里摆满了诸如拉伯雷、莫里哀、卢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马、拉马丁、缪塞以及塞万提斯、拜伦、司各特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 , 可见玛丽·杜普莱西是一位勤于读书 , 善于思考的姑娘 。倘若命运为她提供某种机遇的话 , 她是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 成为一个颇有出息 , 颇有成就的新女性的 。这也多少能够说明为什么当时法国的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倾心仰慕她 , 并千方百计地设法同她交往 , 这些人在玛丽死后还写下了许多纪念的文章 , 其中充满了对她的赞美和怀念 。可见 , 在玛丽·杜普莱西身上的确具有某种独特的魅力 , 而这种魅力是那些仅仅脸蛋漂亮的姑娘难以具备的 。但是玛丽·杜普莱西不过是一个风尘女子 , 她有过许多情人 , 其中有两个人应该引起注意 。一个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俄国老人德·斯塔凯尔贝克伯爵 , 他是一位老外交官 , 曾经做过俄国驻维也纳大使 。据说他之所以喜欢玛丽是因为后者很像他的一个去世不久的女儿 , 他是以父亲待女儿的深情去爱玛丽·杜普莱西的 。这显然是无稽之谈 , 事实上这位伯爵是一位情场老手 , 他“爱”玛丽当然是为了她美貌 。玛丽在巴黎豪华住宅区玛德莱娜大街上的那幢住房便是这位老外交官为她购置的 , 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 , 玛丽过着贵妇人一般的奢华生活 , 她每天的大笔大笔的开销也大都是由这位老人支付的 。另一个是一位年轻人 , 也是一位贵族 , 名叫德·贝雷戈伯爵 , 他也许是玛丽·杜普莱西生前最后一位关系密切的男友 。他不仅成为玛丽的情人 , 而且甚至打算娶她为妻 。一八四六年年初 , 他们两人一起前往伦敦 , 在那里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 但是不知为什么 , 他们的婚礼却迟迟没有举行 。这可能是因为玛丽·杜普莱西的健康急剧恶化 , 但更重要的原因 , 也许是由于玛丽的家庭背景 。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里 , 像玛丽这种出身卑微的“下贱女人”是不可能跨进贵族的家门 , 成为这类高贵门第中的家庭成员的 。也正因为如此 , 他们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不久 , 关系便逐渐疏远了 , 但仍然保持往来 。而且从现存资料来看 , 他们的婚约似乎也没有解除 。由于童年时代艰辛生活的折磨 , 再加上到巴黎之后纵情声色 , 追求享受 , 整日不分昼夜地沉湎于饮酒、跳舞、看戏和男欢女爱的逸乐中 , 玛丽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戕害 。她染上了肺结核 , 经常发烧、咳嗽、吐血 , 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常常咯血不止 。按照玛丽当时的经济条件 , 如果她对自己能够稍加节制 , 安心调养 , 她的健康也许会很快地恢复 , 至少她的病情可能得到适当的控制 。但是她却没有这样做 , 也许她认为来日无多 , 应该抓紧时间寻欢作乐 , 所以她常常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男人 , 对待人生;也许她想尽快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 有意使用各种手段损害自己的健康 , 所以人们在她的微笑中 , 常常会发现一丝忧郁的阴影 , 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厌倦和感伤 。总之 , 她的健康迅速恶化 , 终于在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不治而亡 。她死后 , 贝雷戈伯爵在蒙马特公墓里为她买下一块地皮 , 她身后的葬事既简单又冷冷清清 , 一切事宜都是由贝雷戈伯爵和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两人操办的 。一代佳丽 , 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同那许许多多沉殁在历史尘埃中的同命运人相比 ,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毕竟又是一位幸运者 。关于她的故事被演绎成小说 , 话剧和歌剧 , 她的一切都同一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形象“茶花女”连在一起 。这是因为她同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过一段感情纠葛 , 这位作家便是亚历山大·仲马 , 而中国的读者更习惯于把他称作 “小仲马” 。在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之后 , 我们没有看到小仲马写过什么悼念性的文字 , 也没有听说这位多情的作家是否常常到蒙马特墓地去凭吊死者 , 然而 , 她的死深深地触动了小仲马 , 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的去世虽然并不出人意外 , 但毕竟来得太快了 。我们从小仲马同她分手之后的种种表现可以判断 , 至少 , 小仲马仍在时时眷恋着她 , 希望她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而如今 , 当他结束了北非之旅 , 在返回巴黎之前却得悉她的死讯 , 心头的震痛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也许 , 当他看到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遗物被拍卖一空的场面之后独自一人在玛德莱娜大街上漫步的时候 , 心里便已经开始在酝酿《茶花女》这部小说的情节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 , 小仲马去世之后也安葬在蒙马特公墓里 。这也许是一种巧合 , 但更可能是他本人生前有意识的安排 。自然 , 这是后话了 。一八四七年六月 , 也就是在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四个月之后 , 小仲马又来到他曾与阿尔丰西娜一起度过一段愉快岁月的乡间 , 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唤起了他对往日的回忆 , 也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 。于是他闭门写作 , 花了不到一个月的功夫便写出了小说《茶花女》 , 因此 , 我们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作者一气呵成的 。然而 , 不知是什么原因 , 小说《茶花女》完成后没有立即发表 , 直到一八四八年 , 即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一周年后不久 , 才在巴黎出版 , 并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小仲马本人并没有陶醉在小说所取得的成功之中而忘乎所以 。就在小说《茶花女》问世后不久 , 他立即尝试着手把它改编成话剧剧本 。如果说小说《茶花女》的创作一帆风顺的话 , 那么话剧《茶花女》的问世却经历了许多阻力和波折 , 而且最使小仲马料想不到的 , 阻力首先来自他的父亲、剧作家大仲马 。创作过许多话剧剧本的大仲马深知戏剧“这碗饭”不好吃 , 力劝儿子打消改编《茶花女》的念头 , 并断言这不是一个好的题材 , 没有观众会欢迎它 。但是小仲马却不为所动 , 仍然一心一意改编创作剧本《茶花女》 。而当大仲马读到他儿子写成的剧本《茶花女》时 , 不由得感动得热泪直流 , 并立即接受了它 。然而 , 当时法国的书报检查部门却又以“该剧不符合道德规范”为借口 , 进行无理刁难 , 阻止话剧《茶花女》上演 。为此 , 小仲马不屈不挠地进行了近三年的努力争斗 , 直到一八五二年二月二日 , 话剧《茶花女》才获准在巴黎杂耍剧院演出 。而这一天 , 几乎正好是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的五周年纪念日 。至于歌剧《茶花女》的创作 , 它几乎是与话剧《茶花女》同步进行的 , 而且同小仲马本人毫不相干 。当小说《茶花女》在巴黎引起轰动 , 人人竞相阅读的时候 , 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正在巴黎 。这位天才的作曲家立即从这部小说里获得了启迪和灵感 , 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搬上歌剧舞台 , 并立即开始构思它的音乐主题 。而当一八五二年二月话剧《茶花女》公演之后 , 威尔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 他立即请他的好友皮阿威写出歌剧《茶花女》演出脚本 , 然后便以满腔热情投入了谱写工作 。一八五三年三月六日 , 歌剧《茶花女》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家著名的剧院——菲尼斯剧场首次公演 。无论是小说 , 还是话剧或歌剧 , 《茶花女》的故事内容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 , 它叙述的始终是男主人公阿尔芒与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 。我们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一生以及她同小仲马的一段感情纠葛 , 尽管关于这段感情纠葛还有其他种种传说 , 但大致经历便是如此 , 读者们很容易便可以从小说或话剧《茶花女》的故事中发现哪些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 哪些则是作者的加工和虚构 。小仲马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一段交往只不过是这位著名作家的一段风流韵事 , 而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却蕴含着相当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普遍意义 。这是因为 , 无论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的感情如何 , 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位不幸的风尘女子之死不是一桩孤立的事件 , 而是一种具有深刻含义的社会现象 。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那位可怜的亲生母亲 , 想到了社会的种种残酷和不平 。而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 , 人世间的这些悲剧却往往又是在维护某种道德规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的 。小仲马的创作观念因而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 他开始自觉地把完善道德、追求理想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则 , 并意识到这是文学家的责任和义务 。尽管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小仲马心目中的“道德”和“理想”的准确含义 , 但是读者们分明可以在《茶花女》中看到作者对那种压抑人性、摧残爱情的虚伪而又残酷的道德观念的批判和鞭挞 , 听到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痛楚的呐喊 。《茶花女》这个爱情故事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 也许主要就在这里 。作为成功的文学作品 , 小说和话剧《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 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 。读者们切莫把玛格丽特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混为一谈 , 阿尔丰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 , 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 , 用小仲马的话来说 , 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 , 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 。但玛格丽特却不同 , 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 , 虽然沦落风尘 , 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 。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 , 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 , 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 。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 , 以至于人们一提起 “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 , 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 , 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 , 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