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其他称谓

中国是茶的祖国, 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 。 世界各种语言中的“茶”, 均从中国对外贸易港口所在第广东、福建一些地区“茶”的方言音译转变而来 。 在中国古代, 表示茶的字有多个, “
其字, 或从草, 或从木, 或草木并 。 其名, 一曰茶, 二曰槚, 三曰设, 四曰茗, 五曰荈 。 ”(《茶经·一之源》)“茶”字是由“茶”字直接演变而来的, 所以, 在“茶”字形成之前, 茶、槚、设、茗、荈都曾用来表示茶 。
一、“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一)荼的含义
苦菜
《尔雅·释草第十三》, “荼, 苦菜” 。 苦菜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 菊科 。 《诗经·国风·邶国之谷风》有“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 《诗经·国风豳国之七月》有“采荼樗薪”, 《诗经·大雅·绵》有“堇荼如饴”, 一般都认为上述诗中之“荼”是指苦菜 。 三国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记苦菜的特征是:生长在山田或沼泽中, 经霜之后味甜而脆 。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苦菜“条记:初春时生苗, 茎中空, 折断时会流出白汁, 开黄花和野菊相似, 其种子附生白毛, 能随风飘扬 。 苦菜是荼的本义, 其味苦, 经霜后味转甜, 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 。
茅秀
东汉郑玄《周官》注云:“荼, 茅秀”, 茅秀是芽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 。 《诗经·国风·郑国之出其东门》有“有女如茶”, 成语有“如火如荼”, 上述之荼一般认为是指白色的茅秀 。 茅秀是荼的引伸义, 因苦菜的种子附生白芒, 进而由苦菜白芒引伸为茅草之“茅秀” 。
茶具苦涩味, 所以, 便用同样具有苦味的荼(苦菜)来借指茶 。
其他
由“茅秀”进一步引伸为“芦苇花”, 还有解释为“紫蓼”、“陆秽”的 。
(二)荼何时被用来借指茶
《尔雅·释木第十四》, “槚, 苦荼” 。 槚从木, 当为木本, 则苦荼亦为木本, 由此知苦荼非从草的苦菜而是从木的茶 。 《尔雅》一书, 非一人一时所作, 最后成书于西汉, 乃西汉以前古书训诂之总汇, 由《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 可以确定以菜代茶不会晚于西汉 。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一般认为这里的“荼”指茶 。 因为, 如果是田野里常见的普通苦菜, 就没有必要到很远的外地武阳去买 。 王褒《僮约》定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 荼借指茶当在公元前59年之前 。
(三)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 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 经统计, 荼(含苦荼)25则, 荼茗3则, 荼荈4则, 茗11则, 槚2则, 荈诧3则, 设1则 。 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 约占总茶事的70% 。 槚、设都是偶见, 茗、荈也较茶为少见 。 况茗是荼芽, 荈是荼老叶, 荼、茗、荈, 其实是一 。 由此看来, 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 。
二、茶的其他称谓
(一)槚
槚, 又作榎 。 《说文解字》:“槚, 楸也 。 ”“楸, 梓也 。 ”按照《说文》, 槚即楸即梓 。 《埤雅》:“楸梧早晚, 故楸谓之秋 。 楸, 美木也 。 ”则楸早在早秋落叶, 故音秋, 是一种质地美好的树木 。 《通志》:“梓与楸相似 。 ”《韵会》:“楸与梓本同末异 。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 。 “《埤雅》:“梓为百木长, 故呼梓为木王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