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样的反思,广大亚裔深刻意识到:白人的意识和文化,对于自己可望而不可及;必须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美国认同,而应确立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特点的新方向 。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是泛亚裔族群意识形成的关键 。其次,彻底否定了“东方人”等带有竣视韵味的蔑称,表明广大亚裔种族平等意识的空前增强 。
自亚洲人第一次登上北美大陆起,就有了“东方人”的“雅号” 。以后世代相传,并愈发带有歧视意味 。这个称谓,几乎使亚裔生活在充满偏见和限制的“囚笼”中,对他们在美国立足和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1965年以后,尽管亚洲移民数量不断增大,素质得到提高,经济有所改善,但主流社会对其排斥与歧视却丝毫不减 。据1970年调查结果显示:曾被赞誉为“模范少数族裔”的华裔,有巧%的大学毕业生在饭馆,礼品店或食杂店工作,另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成为典型的“不完全就业者”(underemployed);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男性中,个人收入达到1万美元的只有13 。39%,而在同等学历的白人男性中,个人收入达到1万美元的竟占27 。7% 。至于华裔女性,不完全就业是个普遍现象;即使能够就业,大多也从事文职工作,诸如会计,收银员,秘书,打字员,档案管理员等 。据统计,超过40%的华裔女秘书具有大学学历,而大多数从事这种职业的白人女性,往往只有高中学历 。在加利福尼亚,华裔女性雇员中的36%从事文书或打字员的职业 。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亚裔对“东方人”的称谓深恶痛绝 。但长期以来,一直苦于没有解决办法,只能忍气吞声 。“亚裔美国人”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强调“亚裔也是美国人”这个主流社会也不得不承认的理念,进而否定了“东方人”等一系列带有明显贬损之意的称谓 。围绕称谓问题展开的这场斗争,实质在于对现存种族歧视的维护或反对,反映了广大亚裔种族平等意识的新觉醒 。再次,将亚裔不同种族视为一个整体,且有“美国本土第三世界”的认知,是对单一族裔意识的超越 。
长期以来,亚裔各族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反歧视斗争总是单兵作战 。印年代末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观 。纵观联盟的诸多言论,无论作者来自哪个特定裔族,其基本立场都是一致的,即都把自己看作亚裔族群的一员,并从此点出发讨论问题 。1970年出版的论文集(根:一个亚裔美国读本》(Roots: An Asian American Reader),由联盟核心人物富兰克林沃多,玛莉 Uyematsu,肯 汉纳达,佩琦 李以及玛丽亚程合作撰写,而他们则分别来自日本,印度,中国等不同裔族 。书中表达出他们共同的心声:“我们以艰苦的劳动和缴纳的税款,终饱了美国富人的私囊,得到的回报却是没有平等权利,受尽限制与歧视的生活 。如同殖民地人民一样,这种生活竟被认为是合理的,不存异议的,可以一成不变的 。问题很明显,美国对待亚洲人与其对待境内的亚裔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DH (P24)“许多困扰第三世界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美国本土的第三世界 。”[III (P225)可以说,相同的经历,社会地位以及争取亚裔人平等权利的共同追求,将泛亚裔族群意识推上了亚裔美国史的舞台 。“亚裔美国人”这一称谓将所有亚裔美国人跨民族联合在一起,为他们的身份与属性贴上“独特”的标签,使他们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自己,界定自己,探寻作为一个亚裔美国人的真正意义 。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优秀的亚裔作家开始涌现,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是在探讨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种族身份和文化认同问题 。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Frank Chin),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他经过历史的和文化的过滤,比较精确地概括“亚裔美国人”文化内涵:“亚裔美国人并不是一个族裔,而是由华裔,日裔和菲律宾裔等几个族裔群体组成 。华裔和日裔已经同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位置,社会文化以及历史诸方面各自分离了七代和四代 。他们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已经演化出了十分独特的文化与情感,它们既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的特点,也有别于美国白人的特点 。就连目前在美国仍然由亚裔族群使用的亚洲各种族的语言,也已经被调整和发展成为表达他们全新经历体验的独特语言 。”
推荐阅读
- 茶枯洗头的功效与作用
- 追逐不切实际梦想最后失败的例子,急需,谢谢亲。要真实的人物事例
- 婴儿吃苹果的好处
- ps怎样修改图片上的文字内容
- 自制的葡萄酒能放多久
- 紫衣腰果的皮可以吃吗?
- 自己做的皮冻保存多久
- 灵山大佛的九龙灌浴的佛曲叫什么名字
- 大象的资料,少一点
- 智能手环买测心率得好还是测血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