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紫砂壶经验13条

挑选紫砂壶时, 有经验的壶友常从“泥、形、工、款、功”这五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每把茗壶的品质, 部分壶林高手还能将“功力”提升至鉴赏“形、神、气、态”等抽象审美的高度 。 “壶身周正匀称, 口盖配合得当, 流、把、钮同一轴线且端正不偏斜, 明接要干净利落, 暗接要和顺流畅 。 ”这些基本已成为选壶的通则, 然而还有一些小细节常会被壶友们忽视, 有的甚至连制壶高手也未必真正认识到, 或不以为然 。 在下斗胆, 班门弄斧, 列举了部分小细节, 如下, 与壶友们共同探讨 。

1. 壶盖的子口(壶墙的泥圈)高度, 常见尺寸多在10mm左右, 倒茶时会有落帽之忧 。 个人观点, 以大于15mm为适宜, 有些壶型, 口盖大者, 子口高度增至18~20mm也无妨 。 较高的子口, 在泡铁时, 还兼有下压茶叶的功能 。

2. 壶盖子口的泥圈厚度, 常见尺寸多在1mm左右, 有些工手或许为显示其制作功力, 有意制作的更薄, 甚至只有0.7~0.8mm, (薄胎壶除外), 殊不知, 太薄的子口强度不够, 在壶盖频繁开、合及使用过程中, 很容易被磕碰坏 。 个人观点, 子口的泥圈厚度以1.5mm左右为适宜, 有些壶型, 口盖大者, 子口的泥圈厚度增至1.8mm也无妨 。

3. 壶盖(座片)的边缘和壶口(坨子)的内、外边缘, 要做倒角或圆角处理, 使边缘线条钝化 。 因为较锐的边缘, 极易在磕碰后形成或大或小的缺口, 影响壶的品相 。

4. 壶盖的形状, 要选择不容易积垢、易于清洁的那种, (花货和特殊壶型除外), 有利于擦洗和泡养, 脸面清爽 。

5. 壶盖上的“钮”, 也称“的子”, 其大小和形状要便于拿捏稳当 。 若壶盖因此而落地, 其性质等同于人头落地, 壶缘尽矣 。 有些壶型没有“的子”, 更应注意壶盖的拿捏方式, 要知道, 泡茶时, 壶盖会非常烫手的 。

6. 紫砂壶的胎体厚度, 个人观点, 以厚实者为佳 。 一则, 符合紫砂茗壶古朴雅拙的厚重的质感, 二则, 壶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可抵御不可预计的外力伤害, 以确保“长命百岁” 。 砂壶烧成后的胎体厚度, 以大于3mm为佳 。

7. 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 会影响到壶的出水 。 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底, 则水压充足, 出水有力, 并可减少倒水时壶的口盖部溢出茶水的机会;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壶口, 水压会有所欠缺, 倒水时, 壶身的倾侧角度增大, 口盖部溢水的可能也随之增加 。

8. 壶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 尖、长、薄的壶嘴, 容易受伤;粗、短、厚的壶嘴, 比较“强壮” 。 流管内要干净平滑 。

9. 壶的出水孔, 常见的有三种:独孔、球孔、网孔 。 个人观点, 网孔最为适宜;独孔倒茶水时拦不茶叶;球孔有碍壶内的清洁工作, 孔密壳薄, 易碎会掉 。

10. 壶内网孔的孔径, 不宜选取密而小的 。 因孔径过小, 水流经过时会受到水的张力影响, 阻力增加, 流速下降, 动能减少, 出水不爽 。 个人观点, 网孔的孔径以不小于3mm为宜 。

11. 壶内网孔区域内的小孔分布要均匀, 且网孔区域的中心, 应与壶嘴的中心线对齐, 彻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潜在因素 。

12. 壶盖上的气孔与壶嘴口径的比例关系要得当, 以确保出水顺畅 。 相关论述, 详见征文《画龙点睛说“气孔”》 。

13. 壶底和内壁是否处理的干净平整, 有无残留的泥点和泥块, 即俗称的“推墙刮底”, 此项处理工序, 是衡量一个工手“功力”的重要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