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情缘跨海一壶牵

1996年六月三日下午四时, 当代紫砂巨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 与世长辞, 享年八十有二 。 当天傍晚, 顾老义子陈应琳与学生潘持平随即向台湾拨了通电话, 告知顾老的忘年之交——宋哲三这项噩耗 。
六月七日清晨, 风尘仆仆的宋哲三出现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顾老的告别式会场, 含泪送别这段跨海的忘年情谊 。
与紫艺宗师的忘年情谊
整整三年后的今天, 坐在顾老曾到访过的宋宅茶室中, 念旧的宋哲三仍不胜唏嘘地说道:「当初接到这通『最不愿接到』的电话时, 心底的震惊哀痛, 笔墨难以形容, 第一个闪过的念头便是——再远, 我也一定要赶去送别顾老!」尽管当时宋哲三庞大的补教事业, 正为迫在眉睫的大学联考及暑期黄金档而忙得不可开交, 但他毅然放下一切班务, 以最短的时间办妥证件, 只身奔丧 。 他的情义, 感动了顾老的亲属与弟子, 「虽然我与顾老相识不及十年, 但心底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父亲般, 有种孺慕之情 。 」顿了好一会, 宋哲三似在平定心底的波涛, 然后补充道:「至今我仍很庆幸当时, 放下一切, 赶去送别顾老的决定, 否则, 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白手起家 一世与学子结缘
提起宋哲三, 在台湾的补教界可说是「教父」级的地位, 他和挚友林荣潮联手创建的「文成」系列补教王国在全省各大都市都设有据点, 由于特重师资、管理、环境, 所以升学率极高, 在学子间享有盛誉 。 谈起自己当年的创业历程, 宋哲三脸上不禁泛起奕奕神采, 「记得刚创业时, 常常是白天上课、刻钢版, 晚上再跑出去街头发传单 。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开班时, 只招到四个学生, 一个收一百元, 另外三个家里穷都没收钱……」宋哲三做事情十分专注, 近三十年的补教经验, 让他深深了解天下父母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殷盼, 也更了解学子们进补习班的理想与矛盾, 于是他不惜斥资使教学环境达到五星级的舒适、安全水准, 再聘请最能掌握联考趋势的名师, 强化考生的必胜信心 。 「在我们班里, 生活要求极为严格, 别说绝无成群结党混帮派, 就算是谈恋爱也是不被允许的 。 」身为两个已近成年儿子的父亲, 宋哲三认为唯有软中带硬, 恩威并施, 才能和XY世代的新人类们, 携手一起达成「金榜题名」这条「绝对可能的任务」 。 尽管自己的事业如此忙碌, 宋哲三仍不减其对茶艺、壶艺的热爱, 他长期担任国立台湾大学茶艺研究社的指导老师, 迄今十年有余 。 他十分热心积极地带领学生认识茶和壶之美, 每年的茶山制茶之旅和泡茶比赛, 都是重头戏, 甚受校方重视 。 宋哲三也常自掏腰包, 编印精美的会讯, 让大家的研究心得广为流传 。 更难得的是, 为了让学生们更了解紫砂, 他还数度拿着V8到宜兴, 请工艺师们示范制壶技法, 回到台湾后又自己担任剪接、配音工程, 宋哲三对紫砂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
对紫砂艺术的至性至情
严格说来, 这位曾由宜兴市政府颁给「宜兴市荣誉市民」称号的宋哲三, 可谓是紫砂界的「异数」——他每年春、秋两度走访宜兴, 主要是探望陶都的友人, 却甚少买壶;他也拥有早年香港四天王时代, 台湾客商梦寐以求的「一厂专卖帐户」特许凭证, 却也从不用于生意买卖;他在台湾紫砂界知名度颇高, 但真正卖过壶给他的业者还真不多 。 虽然他与工艺大师谭泉海私交甚笃, 并因此而与各工艺师们建立深厚情谊, 但宋哲三满室的紫砂珍藏除了一部分是宜兴友人馈赠外, 大部分仍是花钱收藏来的, 只不过这些壶的背后, 几乎都有一段段小故事 。 例如1991年, 香港业者举办了场紫砂展, 并邀请几位工艺名家到场助阵, 某日, 宋哲三打电话到会场向汪寅仙等人问候 。 在闲谈间, 得知汪老师因气候转换, 头疼得厉害, 而且该展览也因宣传不足而买气较淡 。 于是, 对紫砂有股莫名热肠的宋哲三, 次日买了机票便和妻子直飞香港, 不但带去专冶头痛的特效药, 还以较高的会场价格捧场买了汪寅仙、何道洪、谭泉海等参展者的作品 。 宋哲三这种对紫砂陶艺义无反顾的支持, 令在场的工艺师们大为感动, 尤其是汪寅仙, 因为她十分清楚, 这些作品宋哲三大可直接向厂方以极优惠的出厂价购得, 这不但是捧场, 简直是赞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