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冷漠的旁观者见死不救?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省佛山市,2岁女孩小悦悦被汽车撞倒并碾过,7分钟内,18个路人经过,但无一人救助,最后被一个拾荒阿姨救起,但还是在8天后去世 。 事件发生后,国人纷纷谴责路人冷漠见死不救 。 后来,有心理专家出来解释说,路人的“冷漠”,其实是心理学上的“旁观者效应”所致 。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紧急事件现场,由于旁观者的存在,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抑制,受害者得不到帮助 。 现场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袖手旁观,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 这种现象违背常理,我们通常会认为在场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
“旁观者效应”这个概念的诞生,源于1964年发生在美国的一桩谋杀案 。
1964年3月13日凌晨,纽约,28岁的女子吉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自己的住所附近被一个持刀歹徒袭击,整个过程持续了35分钟,由于引起了女子的邻居的注意,凶手一度逃离,但很快又折返继续行凶,最后把她杀死 。 据报道,她有38个邻居目睹此事,但无一人出手相助或报警 。
3月27日的《纽约时报》头版报道了这件事,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 美国民众和媒体展开了关于人性冷漠的大讨论,一批社会评论家也站出来发表高论,认为此案具有重要意义,冷漠已经成为大城市的一个特征,美国社会正在变成一个冷漠的社会 。 由于媒体不断渲染,事情越炒越大,最后还出了一本书 。
这些讨论引起了两个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比伯·拉塔奈(Bibb Latane)——的注意 。 他们研究了所有关于这个事件的报道后,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无人帮助吉诺维斯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她的邻居多达38个——人越多,就越没有人去帮助受害者 。 因为责任被分散了 。
心理学家毕竟不是慷慨陈词完就了事的社会评论家,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解释,紧接着就是做实验来验证这种解释 。 科学上把这种未经验证的解释称为假说 。
达利和拉塔奈找了一些纽约大学的学生做被试 。 按照惯例,他们隐瞒了实验目的 。 实验者告诉这些大学生,找他们来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大学生活 。 实验的过程是,每位学生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相互之间用实验者提供的通讯工具通话,这种装置每次只允许一名学生讲话,其他所有学生都能听到他的讲话 。 每个学生有2分钟的讲话时间 。
实验者把学生分为三组,让他们处于三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这是这个实验的关键所在 。 第一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只能与另外一个人交谈(二人组);第二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将与另外两个人交谈(三人组);第三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将与另外五个学生交谈(六人组)——当然,这又是实验者的“骗术”,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学生作为真正的被试,其他声音都是录音 。
实验开始后,被试首先会听到一个男生在讲话,他谈了一些自己的大学生活,然后提到自己有癫痫病史,尤其在压力大时容易发作 。 他讲完后,轮到下一个学生讲话,在第一组中,就是轮到被试讲话,而在另二组中,可能是另外一些“学生”讲 。 一轮下来之后,又轮到第一个“学生”讲话,此时突发事件发生了——该“学生”开始讲话不久就“癫痫发作”,断断续续地发出一些求救的声音:“……我的癫痫就要发作……我需……要一些……帮助,如果有人愿意帮助我……(哽咽声)我要死了,帮……助癫痫……”
面对这个突发事件,三组的被试会有怎样的不同反应?
实验结果是:当被试相信有其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概率大大减小 。 第一组(二人组)有85%的被试实施了帮助行为——离开其所在的房间,向实验者报告情况——而第三组(六人组)只有31%的被试这么做 。 被试采取行动的反应时间也有显著差异:第一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不到一分钟,而第三组接近三分钟 。
推荐阅读
- 什么名字好听 好听名字推荐
- 霜降有哪些民俗活动 霜降时节的传统活动
-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Erp系统的意思
- 花蛤怎么吐沙子快 花蛤快速吐沙的方法
- 吃红心火龙果的禁忌 吃红心火龙果的禁忌有什么
- 男人中年危机的表现男人中年危机三大特征
- 苹果手机如何设置动态屏保
- 蚂蚁习性 蚂蚁有哪些习性
-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中国姑娘是谁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中国姑娘
- 运动饮料真的对人体有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