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这项看似充满自由主义正当性的消费活动 , 对你的财富条件要求很高 。 想维持这种不天然的青春状态当然不是一针能搞定的 。 不要提初始花费(根据这篇文章所称是5000美元) , 后期一月一针、一针500到1000美元 , 就这么打上20到30年 , 而且没几个月还得验血啊调量啊又是上千美元的开销 , 大概需要多少不用我算了吧?
反正呢 , 就算把这看作是人类反抗自然规律的进步 , 也绝不能称得上是全人类的进步 。 大量个人财富的投入对全人类的福祉半点助益也没有 , 反在更加拉大着贫富之间的生存条件差距 。 真按科幻小说来想象 , 这个画面不是个人类征服自然规律的 happy ing , 反正简直就是个反乌托邦小说的开头:在近未来的地球 , 占有多数资源和财富的少数人得以延续自己的身体黄金期 , 借此创造更多优势资源 , 盘踞政治和产业权力的顶端 , 国家年龄结构不再适用 , 养老制度不再适用 , 能够消费激素疗法的人类加剧繁衍 , ‘人种’ 阶级诞生 , 穷人最终面临淘汰 …… 随便扯的 , 科幻迷都懂 。
文章插图
我更重要的担忧是 , 这种东西会使人们对于性别气质的理解和体验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个朋友推荐我看《豪斯医生》(House)里有一集是这么说的:一个患者本来在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行业干的很成功 , 而在这个行业里生存 , 拥有一种侵略性的男性气质是前提 。 后来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病了 , 变得脆弱、易感 , 富同情心 , 再没办法猛虎出笼一样的横行霸道 。 各种检查之后 , 豪斯最终发现他就是睾酮值过低 。 正要给他治疗 , 他却说不用了 , 因为在这段 “生病” 的时间里 , 这哥们儿发现自己反倒成了一个更好的人 , 更值得被家人朋友爱的人 。
我们的主流社会对理想化的男性气质的常规定义相当狭隘——强壮、强硬、果断 , 不可以感情外露、不可以软(自己体会)、不可以弱 , 不可以敏感 , 不可以 “娘” 。 或许你也听过爸爸对儿子、妻子对丈夫的训诫 , 常叫他们要 “Man up” 。 如果你曾经站在接收的那一端 , 想必你也会知道这样话语的杀伤力 。 而睾酮对于男性生理和心理的作用 , 貌似恰恰是在迎合这些 “理想男人味” 的标准 。 那么问题就来了:亚洲男人总被说比起白人和黑人不够男人 , 是不是睾酮低啊?
我知道这种论调听起来有多么气人 , 所以你先别和我掐 。 这种让人难以下咽的、对于亚洲男人自尊的贬低思维 , 其实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 , 而且你们或多或少应该也都经历过:李小龙最辉煌的荧幕瞬间不就是踢翻了 “东亚病夫” 的牌子吗?出没出过国的人 , 也都知道亚洲女孩和白男的搭配远比亚洲男生和白人女生的搭配多吧?林书豪带给国人带来的骄傲不全是因为他是华人 , 而是因为他的篮球打得不错对吧?
事实上 , 这个偏见如此根深蒂固 , 有些科学研究正是做的这样的假设:睾酮素水平上 , 东亚男人最低 , 白人男性高点 , 黑人男性最高 —— 而且这还不是几十年前没有 “政治正确” 等等意识时候的研究 , 就是近几年的 。 不过可喜(?)的是 , 有的研究结果不但没有证实这类假设 , 反而发现东亚男人的睾酮值在所有人种里仅次于印度/雅利安人(印度伊朗人) , 而且比黑人和白人都高 。
文章插图
说了这么多 , 我想指出的是 , 把睾酮和男性气质直接挂钩 , 是一个缺少性别反思意识的社会里畸形的理念思维 。 而让这个 “激素=性别气质” 的话语再放大下去 , 最吃亏还是我们东亚的屌丝小宅男们 。 更关键的是 , 我们得想想 what makes one a man?这些霸权式的男性气质标准真的重要吗?睾酮可能带来的身体块头、心理坚强和性欲旺盛 , 但是难道这些就真的可以定义 “男人” 了吗?
推荐阅读
- 驴奶真的有神奇功效吗?
- 过年来顶南瓜帽吧,比贝雷帽时尚好搭,配大衣就能成街头的亮点
- 春节期间高速攻略免费时间
- 12306如何查看各车站的预售时间
- 不同职业的“打工人”,都背什么大牌包?
- 枪中之王:狙击枪到底能打多远?
- 地图为什么总是上北下南?
- 糖尿病逐渐严重的六大症状
- 为什么透明的雪花堆在一起就变成了白色?
- KTV房间计时提醒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