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作者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清代:纳兰性德,所属类型:初中古诗,边塞,写景,抒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及注释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作者】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
那畔:那边 。
若为:怎为 。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
赏析 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 。“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 。然后作一小结 。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 。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 。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