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幻想过能遇到这世上的另一个自己 , 你们情意相投 , 想什么说什么都能保持一致 。 很遗憾 , 近日认知科学家Emmanuel Trouche与同事们的实验证明 , 当你误把“另一个自己”当作别人 , 你反对别人——即“另一个自己”的(观点、意见等)概率会高达60%以上 。
Trouche认为人在推理时会出现“选择性懒惰” , 也就是说 , 人倾向于只在知道了自己接受的观点或意见来自一个并非自己认同的人或事物时才动用推理的能力 , 其他时候可能会不经推理而直接做决定 。 为了证实这个想法 , 他和研究团队利用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Amazon Mechanical Turk , MTurK , 一个使个人或企业能够利用人类智能完成电脑无法完成的工作的众包互联网市场工具)集结了一群志愿者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
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中 , 研究人员让志愿者解答了一些提供选项的逻辑谜语(enthymematic syllogisms , 即三段论推理题目 , 包含一个大前提 , 一个小前提 , 和一个引申出的结论) , 并写下选择所选答案的论据 。 接着 ,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 , 研究人员向志愿者们展示了一系列相同谜语的被选答案以及在第一轮实验中写下的选择这个答案的论据 , 并告知他们这些推理全部是由其他的实验参与者写下的 , 要求志愿者讨论其他参与者的论据是否有效 。 但事实上 , 研究人员在第二阶段实验的答案和论据中混入了一个志愿者自己在第一轮留下的答案和论据 , 并误导志愿者认为所有的答案都来自别人 。 实验结果显示 , 志愿者反驳自己的论据的概率在60%以上 , 当志愿者第一次的答案是错误的时 , 反驳的概率尤其高 。
对此 , Trouche团队总结称 , 当实验参与者误以为论据是来自别人的时 , 他们就变得挑剔起来 , 会反驳超过一半的论据;实验参与者还会对不同的论据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 他们更容易反驳无效答案的论据 。 研究人员认为 , 人在自己进行直觉判断时通常不重视论据或只用简单的因果推论作为判断依据 , 但在对别人做出的同样判断的评估时就会变得特别更加谨慎和挑剔 。
在这项实验结束后的总结汇报阶段 , 约有一半志愿者称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第二阶段试验中看到的答案其实是自己写的 , 这些人刚好也是在第一阶段实验中答题准确率较高 , 逻辑能力较强的那一部分 。 研究人员在最终的实验结果分析中剔除了这部分人的数据 , 只对没有质疑第二期实验过程这部分人的反应进行了分析 。
那么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否表明人类的推理能力有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 , Trouche团队甚至认为这种选择性的推理懒惰是一件好事 , 因为这能帮助人们更快地切入话题并顺利地继续展开讨论 。 Trouche解释说 , 以一个相对较容易的话题(论点)开始一场对话通常是明智的选择 , 既可以避免绞尽脑汁说服对方的麻烦 , 又可以比较容易从对话过程中对方提供的信息里得到不同的论据 ,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论点 。 在对话进行的过程中 , 论点的缺陷也会渐渐浮现和明确 , 进一步激发对方为该论点提供反论据 。 因此他认为这种“懒”于产生论据的行为其实是人类推理能力进步产生的适应性特征 ,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应当正确地评估别人的论据 , 以免出现像实验中的志愿者那样被推理的选择性懒惰误导 。
相关文献:
【大脑是怎样偷懒的?】Trouche E, Johansson P, Hall L, Mercier H | The Selective Laziness of Reasoning | DOI: 10.1111/cogs.12303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452437
推荐阅读
- 传说中的“大数据”到底是什么?
- 莫扎特真的是被毒杀的吗?
- 怎样熬夜更健康?
- 穿甲弹是怎么穿透护甲的?
- 哺乳动物的“乳汁”是怎么来的?
- 战斗机飞行员是怎样解决内急的?
- 吃鸡蛋不吃蛋黄对不对?
- lol排位连胜连败机制怎么破
- 黑雪姬是什么品种兰花
- 2 怎样发现王者荣耀的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