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怎样从一种语言发展出无数种的?

复杂的语言易裂变
《圣经》中说, 从前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 都有一样的口音, 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 由于大家语言相通, 同心协力, 高塔越建越高, 直插云霄 。 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 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 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 高塔终于半途而废, 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
《圣经》说得对, 天下人确实都曾讲一样的语言, 世界近7000种现代语言都起源于5万至7万年前早期非洲人说的一种本地语言 。 但《圣经》对人类语言种类如此之多的解释并无科学性 。 因此, 这是一个需要科学解答的问题:人类是怎样从一种语言发展出无数种语言的?作为人类的近亲, 黑猩猩的语言就没这么复杂, 如果你把一只出生在北京动物园里的黑猩猩放回到它的非洲家乡, 在交流上它不会有什么障碍 。

人类是怎样从一种语言发展出无数种的?

文章插图

对人类中多种语言并存的现象, 科学家曾经是这样解释的:大约在5万年前, 现代人开始创作石窟艺术和骨制手工艺品, 并且开发更先进的狩猎工具, 他们逐渐产生了抽象思维意识 。 这种创造力不寻常的飞跃带来了人类语言的革新:语言更加丰富和复杂, 语言的表达力更加深刻和抽象 。
当人类从非洲向外扩散时, 如此复杂的语言显然不能完全带走 。 一些社会群体迁徙到新的地方后,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 对原有的语言习惯进行改编, 并创造了新的词语,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变化之后, 便形成了与故乡截然不同的语言形式 。 这种文化演变的过程与新物种的形成很相似——同一物种的两个群体分开后各自演化直到不再杂交繁殖 。
然而, 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粗糙, 无法解释语言变化的更多细节 。 比如, 为什么拉丁文语法十分复杂, 而其“姐妹语”现代罗曼语系(包括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等)却遵循较简单的文法?为什么某些语言, 比如中国的普通话, 音调可以使词意发生变化?最奇怪的是, 在生物种类丰富的热带雨林地区, 语言也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多样性, 这又是为什么呢?
气候与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多亏大量新的研究,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回答这些问题了 。 事实上, 与物种要适应某种栖息地类似, 语言也要演化以适应不同环境下人类表达的需要 。 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 。
黑猩猩的语言只是那么几个简单的音节, 它们无论到了哪里, 语言的交流都是那么简单, 没有产生新变化的必要, 因此黑猩猩的语言发展不出多样性 。 人类就不同了, 人类的所思所想远比黑猩猩复杂, 所以我们进化出了一套复杂灵活的语言来表达思想, 以便能够更好地交流 。
当人类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 环境的变化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变化, 为了表达新的思想, 人们重新组合词句、还常常会创造新的词句, 于是, 语言的分支出现了, 新的语言萌芽了 。 再经过500年左右的时间后, 这种新语言就会进化成一个独立的语言分支 。 并且, 语言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了思想的裂变 。
在生物种类格外繁多的热带雨林地区, 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也格外突出 。 世界上近7000种语言, 有大约60%分布在热带雨林的两大生活带上, 一个是非洲, 另一个横跨亚州南部和太平洋 。 而语言种类最繁多的要属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这块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地方竟然存在着近千种语言 。 生物与语言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吗?
有语言学家认为,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同样有利于语言的多样性, 因为这样的环境常常隔绝成很多不同的区块, 不同区块之间互相独立, 交流很困难, 所以能更快形成各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团体, 这些团体各自发展出自己的语言 。 想想看, 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的人们, 交往范围比热带雨林地区要大得多, 交往次数也频繁得多, 他们的语言肯定没那么多分支 。 在中国, 中原地区语言的统一性就远远大于西南热带雨林地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