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世界的双截棍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二 )


文章插图

唐末五代以来 , 契丹、党项、女真等游牧民族在冲锋陷阵时喜欢使用铁制的兵器如铁简、铁鞭、铁椎、铁锤、铁连枷等兵器 , 他们利用马匹的冲击力 , 将手中的这些重兵器从高处砸下来 。 与契丹、西夏、女真人争雄的宋人 , 在战争中不得不扬长避短 , 对游牧民族的兵器加以改良 , 为我所用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
在庆历元年(1041年) , 宋军的制式武器中就有连枷 , 与铁鞭、双剑、大斧同属于马上器械 , 并且在一起考核 。 考核标准:双连枷重十斤才是及格 , “取左右实打有力者为中” 。 宋制十斤约合现代十二斤 , 这个重量才勉强及格 。

火遍世界的双截棍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文章插图

庆历四年 , 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撰的军事巨著《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的铁链夹棒 , 本是出自西戎 , “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 。 正因为这个原因 , 从小使用惯了连枷打麦的汉人 , 很快青出于蓝 ,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 以至于同时期的西夏国律令(《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专门规定了严禁铁连枷等物资的走私 , 或者这一史料可以或多或少的支持双截棍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说法 。
火遍世界的双截棍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文章插图

其实 , 连枷到底是从西域传入中原 , 还是西域人民汲取了中原文明并不重要 。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 , 在数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 , 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谁又能说的清 , 究竟是谁影响谁更多更早呢?
火遍世界的双截棍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文章插图

对付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 , 宋人发明了许多阵法 。 当对方铁骑潮水般冲杀过来时 , 宋军“外环以车 , 内比以楯” , 战车与大楯上面绘制有虎狼等猛兽 , 以恐吓对方马匹 。 当对方马队躲过箭雨 , 冲至阵前 , 等待他们的宋军步卒手持大斧、铁简、连枷迎上前来 , 用手中兵器直接往马腿上招呼 , 马匹被打断腿后 , 嘶鸣着倒在尘埃之中 , 马匹上的士兵摔倒在地 , 宋军手持刀、剑、枪、棒一拥而上 , 没来得及起身的士兵被乱刃加身 , 呻吟着倒在血泊之中 。
连枷在宋军中推广使用后 , 随即在战阵中大显神威 。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 , 侬智高割据岭南 , 威胁广州 , 狄青奉旨率军南下讨伐 。 狄青当时在西北边陲防御 , 手下有一支战斗力极强悍的“蕃落精骑” 。 按照宋制 , 在西北边线上有马的厢兵称为“蕃落” , 虽有个“蕃”字 , 其实是汉民 。
火遍世界的双截棍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文章插图

侬智高率众与宋军大战于归仁铺 。 宋军担任先锋的就是这支手持铁连枷的蕃落骑兵 。 叛军都手持藤牌、标枪 , 寻常刀剑根本无法对他们形成威胁 , 更不要说重创了 。 当铁连枷挟着冷风、闪着寒光 , 如棍雨般呼啸着从天而降时 , 叛军顿时慌了手脚、乱了阵脚 , 随即溃不成军 。 狄青趁势率大军杀至 , 侬智高大败 。
火遍世界的双截棍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文章插图

宋军步卒先是在西北边陲用连枷大败对手 , 之后又于南方大败侬智高步卒 。 对付游牧民族 , 连枷就是宋步卒的坚盾;对付侬智高这样的叛乱 , 连枷就是宋马军的破敌利器 。 随着宋室南渡 , 连枷与砖石、弓弩、长枪等物在城防守御作战中大显神威 , 好不容易爬上城墙的女真士兵 , 脑袋和手 , 成了连枷的主要攻击点 , 不是被砸的头破血流 , 就是手被打的骨碎筋折 , 侵略者吃尽了连枷的苦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