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刺桐的由来

由来:
相传五代时的节度使为了扩建泉州的城廓 , 曾经环城遍植刺桐 。后来 , 刺桐生长得花繁叶茂、花红似火 , 成为泉州一大特征 , 泉州也因此而名闻海内外 。因此 , 刺桐花成为了泉州的一种标志 , 被定为泉州市花 。它的寓意是:红红火火 , 吉祥富贵 , 充满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
泉州人爱刺桐花 , 把它作为“瑞木” , 历厅耐代文人骚客也留下了不少吟诵刺桐花的佳句 , 有诗云:“初见枝头万绿浓 , 忽惊火军欲烧空 。”可见刺桐开花时的壮丽景象 。在泉州城的开元寺和华侨大厦等处 , 栽有不少刺桐花 , 美丽的泉州城掩映在刺桐的绿叶红花之中 。
刺桐花是历史名城福建省泉州市的市花 。早在中世纪 , 泉州就以刺桐城而驰名欧洲、非洲和中东诸国 。泉州市依山面海 , 风光如画 , 被古人盛赞为“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 。”早在6世纪的南朝 , 泉州就已经是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得要港口 。

泉州 刺桐的由来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泉州刺桐城的由来:
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树 , 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
刺桐城 , 福建泉州的雅号 。自秦至初唐 , 先后属闽中郡、闽越国、建安郡、晋安郡、南安郡、丰州、武荣州地判慎 。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 。开元六年(718年)州治由南安县迁至今泉州市地 。后12年建城郭 。五代时节度使刘从效扩城 , 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 , 因此别称刺桐城 。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 , 由于古时泉州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 。唐五代时 , 泉州已遍植刺桐 。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 , 环城种植的刺桐非常茂盛 , 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 , 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 。
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 。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 , 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 。宋代阿拉伯人来泉州的人最多 , 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 , 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 。
泉州其他别称的由来:
1、鲤城
泉州别名鲤城 , 这是尽人皆知的;泉州之所以叫鲤城 , 是因为她的城郭形似鲤鱼 。
泉州只有像样的城郭 , 除却早期的衙城外 , 始于唐天佑三年(公元907年) , 距今一千多年了 。但那时的泉州城 , 规模只有三里左右 , 称“子城” 。其范围北至北鼓楼(今公共体育场)、南至南鼓楼(今花巷口)、东至东鼓楼(今南俊巷口)、西至西鼓楼(今会通巷口) , 是南唐节度使王审知建的 。
到了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 , 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郭 , 规模一下子从三里增加到二十里 , 称“罗城” 。这是泉州的第二个城郭 。
泉州的第三个城郭 , 是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4年) , 郡守游九功建的 , 但他没有改动旧城 , 而是在罗城以南靠近晋江的地方 , 筑起一道四百三十八丈的长墙 , 以保护当时大量来华经商的外国人 , 称“翼城” 。
至于将泉州连成形似鲤鱼的大城 , 却是元朝的事 。元至正二年(公元1353年) , 监都契立玉“扩罗就翼” , 就是把罗城南城墙拆掉 , 将城区扩大到翼城 , 并把它连接起来 , 成为一个周围三十里的上宽下狭的长形城郭 , 鲤鱼城到了这时 , 才算形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