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预期性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对陌生事物的焦虑
除了听自己的声音 , 还有很多人也不愿意看见自己在别人镜头里的照片、非摆拍的生活录像等等 。 回想一下 , 当时是不是有一种打死都不愿意承认 , 只想赶紧让对方删掉的感觉?
“卧槽这个丑八怪是谁?我明明是小仙女啊?!”
这是因为我们每天照镜子 , 已经习惯于镜中反射出的外表的各种特征了——刘海是向左偏的 , 右脸颊上有几颗痣 , 笑起来左边有个小酒窝等等……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时 , 这些特征都和我们大脑中所认为的不一样 , 由此产生的陌生感会不自觉的让自己感觉抗拒和焦虑 , 甚至恐惧 。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你觉得照片中的人不如预期的自己美……)
这种感觉来源于我们对于熟悉事物的喜爱和对陌生事物的焦虑和排斥 。
当一个陌生的东西出现时 , 大脑难以对它的未知属性产生预测 , 从而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抗拒感 , 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预期性焦虑 。
文章插图
同样 , 我们已经习惯于平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了 , 以至于听到真实的“自己的声音”时会觉得陌生 , 正是这种对陌生事物抗拒和焦虑的感觉 , 让我们不自觉的讨厌自己的声音 。
3. 自我服务偏差:这么难听的声音怎么可能是我的?
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富挑战而又证据确凿的结论之一就是关于自我服务偏差的效力:
我们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 , 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 , 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 。
社会心理学家 Epley 和 Whitchurch 在研究自我服务偏差在吸引力上的表现方式时 , 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 实验给人们呈现一系列脸孔:
1. 自己原本的脸
2. 自己经过变形的具有更高吸引力的脸
3. 自己经过变形的具有更低吸引力的脸
实验发现:人们倾向将吸引力增强(更美)的面孔 , 而不是自己原本的脸 , 定义为自己真实的样子 。
相比别人随手拍的照片 , 你是不是也已经把自拍里经过美白磨皮瘦脸的当作是自己真实的样子啦?朋友圈的所有照片 , 是不是都要经过按部就班的美化才能发出去 , 生怕别人发现图和图之间的差距?
文章插图
磨皮美白液化后简直变了个种
这说明你很可能已经陷入吸引力的自我服务偏差了 , 然而可怕的是 , 别人看到的你 , 和后置镜头下的你是一样的 , 镜子和自拍里的你才是“假”的科科科(吓得我赶紧打开 face u 压压惊)
同样道理 , 当你面对着两种不同的来源于你自己的声音时 , 一种是自己平时听到的更低沉更有层次和磁性的声音 , 另一种则是录音中那个语音语调和自己一般无二却没有经过大脑自动修饰的声音 , 你会更倾向认定那个“好听”的声音才是真实的 , 而录音里的声音则像被偷拍的照片一样 , 要被一键永久删除 。
文章插图
4. 焦点效应:如果别人听到我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会降低对我的印象吧
对有的人来说 , 微信语音就好比我们平时交流说话 , 只是一种工具 , 哪怕不好听也无所谓 , 并不代表什么 , 但对于另外一些人 , 语音代表着自己身上的某个部分(而且是不那么“好”的某个部分) , 曝光以后就意味着将自己不那么“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 , 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
也许有的人会惊讶:“这也太夸张了 , 有必要这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吗?”
推荐阅读
-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愿意读书了?读书时,为何脑海里会有声音?
- 2016世界上跑得最快的警车
- 校园暴力低龄化,如何避免我的孩子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 漱口水辣嘴还致癌?牙医怎么还让我用!
- 武汉地铁最新票价标准
- 茶树冻害防救措施
- 古代政府如何解决单身问题?
- 姨妈期间是我们对美食“纵欲”的好时光吗?
- 特别聚焦:我们究竟是什么鬼?
- 圆床风水很重要,购买圆床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