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进入四十天伏期预警!请备好你的防暑神器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陆龙骅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前段日子暴雨连连, 或许会有小伙伴感慨今年夏天真凉快, 殊不知打败我们的不是关于“夏天凉快”的天真, 而是天真热——没错, 我们即将进入2017的三伏天(敲黑板)!那么, “三伏”的说法缘何而来?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段时间如此炎热?我们又该如何在三伏天里笑着“活下去”?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三伏”是哪三伏?
“三伏”的说法由秦汉时盛行的五行学说延伸而来, 主要指中原地区气候上一年中最闷热的一段时期, 它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 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每到这时人们都会感慨“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 。

即将进入四十天伏期预警!请备好你的防暑神器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网络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为头伏(初伏)入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开始,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进入“末伏”(三伏) 。
那么, “庚日”又指的是什么呢?我国从古至今流行一种“干支纪日法”, 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 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 因天干的数字有10个, 因此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 这样, 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 。
今年的的初伏从7月12日开始, 中伏时间为7月22日至8月10日, 末伏从8月11日始, 预计到8月20日止, 近四十天的伏期, 真是显得这个夏天格外漫长!
三伏天形成原因
【即将进入四十天伏期预警!请备好你的防暑神器】太阳:最大“主谋”
要说三伏天, 大家肯定脑海里先浮现出炎炎烈日, 不过这太阳也确实不能随便甩锅, 三伏天还真跟它脱不了干系——
大家知道, 我们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自转和公转, 而且地球是侧着身子转的 。 正是得益于这种得天独厚的配置, 地球上才有了昼夜和四季 。 太阳是地球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 。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是由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来确定的 。
即将进入四十天伏期预警!请备好你的防暑神器

文章插图

动图:太阳一年直射地球示意(来源网络)
春、秋时太阳直射在赤道;夏至时, 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 此时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多, 北半球为夏季;冬至时,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此时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少, 北半球为冬季;从本质上来讲, 是太阳主宰了地球气候 。 所以夏秋之间, 在北半球的我们自然是难逃太阳“手掌心” 。
副热带高压:主要“帮凶”
除了太阳, 还有另一个让三伏天格外炎热的“凶手”:副热带高压——
它出现在南北两半球副热带地区 。 在北半球, 副热带高压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缓慢向北移动 。
即将进入四十天伏期预警!请备好你的防暑神器

文章插图

副热带高压带示意图(来源网络)
被它笼罩的地区会受下沉气流的控制, 天空中不能再积攒出很多云彩, 格外晴朗, 导致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急剧上升, 气温也随之上升 。 然而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地区, 一些偏南方向的气流把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吹到我国大陆, 为降雨提供水汽, 地表湿度增大后, 散发的热量会减少 。 这样, 在吸热增多、散热减少的情况下, 地表热量不断累积, 出现一天比一天热的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