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趣味风俗 七夕节的趣味风俗是什么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七夕节的趣味风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七夕节的趣味风俗,欢迎查阅!
七夕节的趣味风俗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 。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 。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 。
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 。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年轻的女子对月穿针引线 。在绍兴农村,七夕这一天,到了夜深人静之时,许多少女都会悄悄地躲在暗处,偷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俗称“听天语” 。
据说,凡是听到了他们相会时说的悄悄话的女子,日后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坚贞爱情 。在福建地区,许多人在七夕节时都要准备节日食品,让织女欣赏、品尝,祈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大伙儿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人们有的乞巧,也有的乞子、乞寿、祈求爱情等 。古代时,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
七夕节日习俗
1、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
2、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 。旧时人们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