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普洱茶,饮茶先啦( 三 )


普洱茶在历史上有所谓毛尖、芽茶、女儿茶之称 。 清?张泓在《滇南新语》(1755年前后)记载:“普茶珍品 , 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 。 毛尖即雨前所采者 , 不作团 。 味淡香如荷 , 新色嫩绿可爱 。 芽茶较毛尖稍壮 , 采制成团 , 以二两四两为率 , 滇人重之 。 女儿茶亦芽茶之类 , 取于谷雨后 , 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 。 皆夷女采制 , 货银以积为奁资 , 故名 。 ”
19世纪上半叶 , 普洱贡茶花色有八 。 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前后)记载:“每年备贡者 , 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 , 又瓶盛芽茶、蕊芽 , 匣盛茶膏共八色 。 ”
到了20世纪初 , 普洱茶是蒸制以竹箬成团裹的竹篓装大宗茶 , 主要是指晒青茶及其蒸压成型的各种紧压茶 。
目前生产的普洱茶有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种 。 普洱散茶按品质分为:特级、一级~十级 , 共十一个等级 。 普洱紧压茶外形有圆饼形、沱形、砖形、树筒形、屏风形等多种形状和规格 。
普洱茶的特点在于它有六奇 , 这是它与其他茶类的显著区别 。 一是产地奇 , 产于茶树原产地的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中 , 远离污染源;二是品种奇 , 普洱茶的原料来自乔木型的云南大叶种 , 特别是用千年野生古茶树上采摘的茶叶加工制作的普洱茶 , 有一种特殊的芬芳香气;三是制作奇 , 是用晒青茶经后发酵加工而成;四是形状奇 , 普洱茶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 除散茶外 , 有小如丸药、圆球、沱茶、圆饼 , 大如南瓜、屏风、树筒;五是品质奇 , 普洱茶制作出来后 , 需经陈化处理 , 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六是饮用奇 , 普洱茶可以冲泡、可烹煮 。 如在茶馆用紫砂壶冲泡陈年普洱茶 , 可泡20多次 。
3.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记载文献考究 。
晋朝、南北朝、隋朝三个时期(265年~617年) , 茶叶贸易是封建社会为数不多的经济项目之一 , 各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茶山的占有和利用 。
文献最早关于普洱茶记载在唐朝 。 唐樊绰撰的《蛮书》(864年)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 散收 , 无采造法 ,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 ”因当时普洱地名尚未确立 , 这时的普洱茶应为银生茶 。
早在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 , 南诏政权不顾千里之遥 , 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为“利润城” , 视茶林为获利润之物 , 显示了王朝的重视程度 , 也显示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唐朝乾符六年(879年) , 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线点即后来的普洱设置睑治 , 取名“步日睑” 。 当时步日睑的南方 , 即澜沧江外有车里土司管制 , 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 , 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 。 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 。 此时茶已传至中原 , 再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 。 由于茶叶品质上乘 , 解毒散寒 , 消食去腻等功用被藏族青睐 , 视其为配置“酥油茶”的极佳配料 , 从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 , 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 , 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 。 这便是南宋人李石着《续博物志》中所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 , 已自唐时” 。 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 。 此时期 , 为驮运方便 , 茶商便将收购到的散茶再蒸而紧压为团茶 , 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 , 小者如牛心 , 称“牛心茶” 。 紧团茶千里之遥运西藏 , 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 , 长日驮运中 , 团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 , 茶叶变黑色 , 味有陈香 , 别于其他茶叶 , 易辨易识 , 渐为藏区喜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