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壶名家( 四 )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 , 善学大亨手法 , 但无可拟似 , 所制壶多方圆类 , 传器一[白泥扁壶] , 此壶工细工整 , 盖内一[永福]印章 , 亦善制鹅蛋形壶 。
蒋祯祥 清同治至***初年间人 , 为当时紫砂陶艺家 , 善制花果类壶 , 以菊瓣壶型居优 , 於壶底瓣四周提字为题名 , 其中以红泥壶较多 , 工艺技巧细腻 , 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 , 然其传器少 , 如一[菊瓣壶] , 底题诗并落祯祥 。
吴月亭 暂无资料
谦六 谦六 , 书册查无此人 , 但其制潘壶颇佳 。 曾见一器 , 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 , 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 , 胎身掺粗黄熟料 。 器身稍稍重一些 , 但顺手 。
王東石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 , 制壶善仿古 , 刻工精细 , 制壶监刻铭 , 技艺之巧 , 匠心独具 , 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 , 所传壶器多且精 , 如一[东坡提梁壶] , 型式艺全 , 设计的恰到好处 , 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 , 传善仿古 , 尤以盖工称尽 , 史未见其传器 。
圣和 姓邵 , 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 , 尝见一持朱泥小壶 , 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 , 底钤「大清乾隆年制」 。 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 , 底款:榴山 , 盖款:圣和 。 此壶式度甚佳 , 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 。 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 , 壶身微皱绵密 , 正所谓「无皱不朱」 。 底款镌有「榴山」 , 盖款「圣和」 , 俱以三刀法刻就 , 刀工爽利 , 进刀处尤其精采 , 刀刀精严 , 却又笔意延绵 , 诚为朱泥款识中 , 难得一见的佳作 。 若依朱泥壶题名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 , 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权贵 。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 , 潘仕成字德会 , 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 。 潘氏祖传素嗜饮茶 , 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 , 一则自用 , 一则往还馈赠 。 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 , 且惯於将印款落於盖沿之上 , 壶底及他处反而不题名 。 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 字「潘」字印 。 由於潘氏申明远播 , 众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 , 且题名方式大抵遵循前例 , 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 , 或以铁刃阴刻者 , 亦有将陶人名印钤於盖内者 。 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 , 大体可分为三种 , 壶腹作扁柿形者 , 曰「矮潘」;器身稍高 , 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 , 近梨形者 , 是为「高潘」 。 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 , 但据当地乡人表示 , 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 , 因以潘氏为荣 , 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 , 希看在夫家相夫教子 , 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 。 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 , 尽少用土产的汕头壶 。 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 , 也有置於打扮台装发油之用 , 且女主人百年之後 , 多作为陪葬物 , 以示对外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