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莫拉氏鳄片刻后:电鳗、电鳐会放出几百伏的电,除了人还有什么动物能制服它们?

  电鳐(yao)和电鳗都是现实版的“皮卡丘”亚马逊莫拉氏鳄片刻后,它们都能释放强大的电流,正是因为如此,它们在原生环境中,几乎成为了食物链最顶端的存在 。 在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中,即便是凶猛、嗜血的食人鱼群遇到电鳗都只能逃命 。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动物真的是“一物降一物”的 。 那么,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生物能够“降服”电鳗和电鳐呢?我们简单地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电鳗和电鳐是如何放电的亚马逊莫拉氏鳄片刻后?在自然界的动物能够放电本身就是一种“BUG”,因为虽然电本身就存在于自然界中,但是人类发现它们并且能够利用它们还是在近代(17世纪),可是电鳗和电鳐比人类出现的时间要早的多(2亿年前电鳗就能放电了,来源:2014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科学论文),可见在电的使用上,电鳗和电鳐要比人类要强太多了 。
虽然电鳗和电鳐都会放电亚马逊莫拉氏鳄片刻后,但是两种鱼放电的方式有些不同 。
首先是电鳗亚马逊莫拉氏鳄片刻后 。 电鳗是指电鳗目下所有鱼类的总称,不过大多数的电鳗目成员只能释放微弱的电流,所有,我们通常说的电鳗是指电鳗目裸背电鳗科电鳗属电鳗种(以下我们简称电鳗),因为只有它才能释放强大的电流 。 这种电鳗与其他电鳗目下的成员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的体型更大,身体更加的粗壮且圆 。
电鳗主要分布在南美亚马逊河流域中亚马逊莫拉氏鳄片刻后,它们成年后体长通常在1米以上,最大体长可达2.5米,属于一种大型的鱼类 。 不过,虽然电鳗很大,但是它的主要食物以小鱼为主,而捕猎小鱼,只需要正常的游动张嘴就能完成,所以,电鳗放电并不是捕猎的工具,而是防御的工具 。 毕竟亚马逊河中,凶猛的动物实在是太多了,比如食人鱼、水獭、巨鲶等等 。
电鳗之所以能够放电,是因为在电鳗的肌肉组织中有超过80%的内部含有放电体,这让电鳗体内的放电体数量超过了4000个,每一个放电体可以释放约0.15伏特的电压,当这些放电体同时放电时,它就能释放出600伏特以上的电压了 。
在放电的过程中,电鳗的头部和尾部分别担任正负极,而且为了防止释放电压时电伤自己,电鳗的肌肉组织下面进化出了一层厚厚的脂肪,这些脂肪能够很好的阻止电流的传递,因此,电鳗放电是从身体向外四散扩张的 。
当然,电鳗的放电并不是可以一直延续的,通常电鳗可以以每秒50次的频率,连续放电10秒钟左右,而且每一次释放的电压都是递减的,之后,电鳗需要积蓄很长的时间才能再次放电 。
其次是电鳐 。 电鳐是软骨鱼纲电鳐目下所有鱼类的统称,与电鳗目一样,大多数的电鳐也只能释放10V左右的电压,这是因为不同的电鳐体型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它们释放电压的大小与体型是成正比的 。 在整个的电鳐目下一共有3个科38种不同的电鳐,其中小个体体长仅有30公分左右,而最大个体体长长达2米 。 其中2米体长的电鳐可以释放出220V的电压,因此,从释放电压强度上看,电鳐要比电鳗差一些 。 所有的电鳐均为近海底栖鱼类,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海底电击手” 。
除了电压的差异外,电鳐的放电方式也不同,在电鳐的头后部以及胸鳍内侧各有圆形的蜂窝状发电器官,这个器官是由电鳐腮部的肌肉变异而来的,每一个发电器官是由多块纤维组织构成的电板组成的,每40块电板重叠后,形成了1200-2000个(每侧各600-100)六角形的柱状管,称为电函管 。 在放电时,电函管内的电板是放电体,它有正负极,每一个电板由神经末梢连接和控制,并且每一个电板之间充满了胶状物,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 。 因此,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电流从胸鳍内侧向上传递到头后部(背部),整个回路形成,电压就此产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