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被称为雁城的历史文化简介 衡阳雁城的由来和历史

衡阳历史文化:衡阳为什么又叫雁城呢?原来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积累 。
大雁文化起源非常早:《诗经》中有四篇古诗是以大雁为主要的叙述对象、《周易》中的“渐卦”通过对大雁习性特征的描述来象征人的命运 。
战国末期著名美男子、辞赋家宋玉在《九辩》中提到:“雁雍雍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汉武帝《秋风辞》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等均与大雁有关 。
而衡阳大雁文化则起源于东汉时期,张衡(发明地动仪那位)在《二京赋》的《西京赋》“上春候来,季秋就温 。
南翔衡阳,北栖雁门”一句中指出,北雁南飞去的地方便是衡阳,他在五十岁所作的《鸿赋》的“南寓衡阳,避祁寒也”一句中进一步指出,衡阳是大雁的家 。
后来,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玚接受了这一观点,他在建章台公宴时给曹丕的献诗《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中写道:“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 。
南北朝时期,刘孝绰也认同张衡的观点,在《赋得始归雁》中有“洞庭春水绿,衡阳旅雁归”的诗句 。

衡阳被称为雁城的历史文化简介 衡阳雁城的由来和历史

文章插图
接着,庾信《和侃法师三绝诗·二》中“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一句首次以衡阳雁来指代大雁,这对衡阳大雁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自此后衡阳雁便成了大雁的代名词 。隋朝时,受到大雁文化的影响,南岳第一峰、梁武帝赐名的“烟雨山”改名为“回雁峰”、山上的“乘云禅寺”改名为“雁峰寺”,而衡阳也逐渐被称为“雁城” 。

衡阳被称为雁城的历史文化简介 衡阳雁城的由来和历史

文章插图
自从隋唐时期衡阳大雁文化兴盛后,它便在众多文人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
如李白《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杜甫《归雁二首》:“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
文天祥《咸淳甲戌第二朔予道槠洲里笔畋方谏自长沙来》:“君为湘水燕,我作衡阳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王安石《送刘贡甫谪官衡阳》:“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 。
温庭筠《赠僧云栖》:“衡阳寺前雁,今日到长安”、孟贯《归雁》:“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 。
康熙《恭挽大行皇后诗四首并序》:“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毛主席《五古·挽易昌陶》:“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等 。
除文学作品外,衡阳大雁文化还影响到其他类别的艺术 。
如:宋朝画家宋迪《潇湘八景》中的《平沙落雁》便是依据衡阳雁落沙州的景象所作,南宋琴师郭楚望借衡阳雁抒发自身的情操而作古琴曲《秋鸿》 。

衡阳被称为雁城的历史文化简介 衡阳雁城的由来和历史

文章插图
大雁文化之所以盛行千年不衰,与大雁的品德及其自身的悲剧特质有很有关系 。
大雁被认为是五常足备的动物(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大雁成群结伴迁徙时会将老弱的同伴置于雁队中间便于照料,这是仁义的德行 。
在停歇休息时,雁队中最小、最机警的大雁(称作雁奴)会进行巡逻,保卫其他同伴的安全,这是智与义的德行;自苏武、郝经一假一真鸿雁传书均获救后,大雁逐步演变成了五常中“信”的化身 。
而基于信义,古时结婚的六道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均要送大雁为礼,纳征(彩礼)的钱还叫做雁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