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字( 二 )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 。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 。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 。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 。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 。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
综上可知,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 。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