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紫砂泥料

朱泥是红泥中的精品 , 因为主要成份为红泥 , 含铁量极高 , 又产在嫩泥矿之下层 , 未触风曰之“石骨” , 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 , 质坚如石 , 但遇水则自行溃散 。
朱泥 , 紫泥 , 红泥 , 底槽青 , 本山绿 , 清水泥…………
现在紫砂泥料种类繁多 , 先从紫砂历史介绍:
16世纪 , 宜兴紫砂传到西方 , 其中有些用红泥做成的茶具 , 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红而不嫣的东西 , 因此唤它叫做“红色瓷器” 。 红泥为早期常用泥料从黄龙山红泥原矿中提炼而成 , 因为它的收缩率较高 , 一般都在13—30%之间 , 火候不容易掌握 , 所以不宜做大壶 , 适宜做小壶 , 如潮汕地区百姓喝功夫茶多用小水平壶 , 多半就为红泥所制 。
朱泥一般来说分三种:
红中略带黄、黄中略带橙、红中略带紫(高温朱泥) 。
朱泥壶被热水冲淋后可以立现娇嫩鲜红的特色 , 其风韵令人神醉 。 泡养日久 , 温润而富深度 , 历来为藏家爱不释手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 顾景舟先生上下班途经合新陶瓷的摊泥场 , 有时夏天经过烈日暴晒 , 大雨倾盆之后 , 他在嫩绿泥场上捡到两桶红泥 。
经过研究 , 凭多年的经验 , 总结出:“红泥 , 蕴藏在嫩泥的底层(俗称石黄又称朱砂泥) , 产地在西山前(即任墅村)赵庄嫩泥矿的下层 , 红泥 , 原矿结构 , 不容于水 。 ”《阳羡名壶系》记述:“以和一切土色乃粘埴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 。 ……调之乃变朱砂色 。 ”到了清吴骞《阳羡名陶录》选材篇 , 加了一个“黄”字 , 称为嫩黄泥 。 所谓的“丞弼”即指辅佐的意思 。
以前任淦庭等在花盆 , 花瓶上给花鸟上色 , 凡红色必定用石黄研磨 , 用笔蘸着上色 。
清末俞国良制的红传炉壶 , 色泽艳丽不嫣 , 沉稳而不娇 , 被称为“大红袍” 。 而与俞国良同期的艺人都无这种上好的佳泥 。 当时宜兴县官钟竟成要做一批红泥壶送人 , 选中俞国良制作 , 而泥料由钟安排泥场炼制 , 所以俞国良才有缘得此红泥 , 钟的茶壶都钤上“钟竟成赠”的方章 。
石黄 , 因为它外壳黑褐色硬如铁 , 包裹着一种象熟鸡蛋黄一样的东西 , 形似蛋黄 , 所以也称石黄 。 顾景舟先生解释 , 以前人喜欢抽黄烟 , 用一皮袋装烟丝 , 抽烟时从袋里捻少许 , 捺在烟筒内 , 点火即抽 , 随时把袋口收紧 , 以免烟丝散落 , 烟丝含油 , 经长期触摸 , 皮袋就黑不溜秋的 , 与石黄矿的颜色十分相近 , 所以土名就叫“烟瘪只” 。
天清泥紫砂泥中 , 自古至今以天青泥为最 , 何谓天青泥呢?有两种说法 , 一说雨过天青色 , 另一种为天青 , 是青中泛蓝 。 瓷器类的天青色也为此色 , 紫砂与此完全不一 。
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中记述:“天青泥出蠡墅 , 陶之黯肝色 。 ”
是说经焙烧后颜色象深珠肝色 。 为什么把这种矿土叫做天青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