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里的父母形象

案例点评
制造“反感”的N个理由
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康幸福、快乐成长,然而这份爱心却换来孩子们的反感,这其中的误区到底在哪里?采访人员就几类典型案例采访了有关专家 。(文中出现的人名均为化名)
●“高期望”型:父母要求不现实
“这次中考没考进前五,又被老妈K了一通 。”昨天在东城区银座百货旁边,一位身穿校服的初三学生脸色忧郁地告诉采访人员 。
其实这位名叫萧萧的女孩成绩一直不错,不过一心想把她培养成“哈佛女孩”的父母并不满意她现在的成绩,而是要求她一定考进市重点高中,将来进入北大深造 。
一说起父母,萧萧一脸的不满:“整天唠叨个不停,没完没了的 。懒得搭理他们!”
诊断:过高期望造“失败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透露,今天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待和学习成绩的要求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 。日前他们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55%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 。
“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可实现的 。”孙云晓对调查结果感到震惊,他认为,很多孩子因此成为“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
●“有劳无获”型:父母帮忙不得法
某中学初二学生王君在班级成绩中等,属于不太被老师关注的“边缘人群”,而且还因喜爱音乐被家长视为“不务正业” 。面对孩子这种状况,他的妈妈急在心头,使了不少招数帮助王君提高学习成绩:不仅买了大堆的辅导资料,而且还请来名校大学生家教帮他补习数学和外语,最近又在四处打探“签约辅导”的事儿……
“让他们去折腾吧 。”王君说,他越来越觉得上学没意思,每天回家看到父母的脸色便觉得很烦 。
诊断:帮助孩子要讲方法
心理咨询专家分析,面对孩子成长过程遭遇的挫折,不少家长往往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寻找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但往往适得其反 。
●“蛋白质”型:父母观念太老土
正在本市某中学念高二的女孩晓蕾越来越看不惯父母的做法:父母至今仍然用信纸写信,不仅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甚至接受不了聚餐AA制……
“他们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 。”晓蕾觉得自己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间流行的“蛋白质”类型――“傻蛋+白痴+神经质” 。
诊断:“落伍”家长该补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