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猝死黄金救援8分钟( 二 )


据了解,美国每年大概40万-50万人死于猝死,几乎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个人猝死 。而中国每年猝死人数“大概是100万” 。
“一位老大爷心肌梗塞导致了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并最终猝死 。”邓医生说,在这个过程中,每耽误一分钟,生存率就会降低10% 。“倘若耽误了十几分钟,就会脑死亡,即便抢救过来,也可能会变成植物人 。”
“心脏就像一个泵,血打不出去了,就叫心脏骤停 。”邓医生解释,心脏骤停80%是心室颤动导致的,就是心脏在哆嗦,跳动没规律 。
“这时候,需要外部的一个高级电流把所有颤动都打趴下,然后心脏重新开始有规律地跳动 。这就叫除颤 。”而除颤的过程,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除颤越早,救活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也是人们发明公众除颤技术(AED)的原因,而公众除颤技术也被医生称之为征服猝死的一把利剑 。
人人都应学会猝死急救
邓医生讲述了一个病例:前年,一个老护士在厨房做饭,突然倒地,呼吸心跳停止,丈夫赶紧叫120,送到医院(大约经过20分钟),虽经积极抢救,最后没有生还 。巧的是,两年前这位老护士的丈夫也发生过猝死,因为她是护士,在打120后,现场进行了徒手心肺复苏,使丈夫起死回生 。得知自己的夫人不能生还时,这位丈夫捶胸顿足,“我为什么不学习一下救她的本事!”
多年行医,邓医生发现一个问题:除一些医务人员外,社会上的其他人对猝死基本没什么概念 。每当听闻一个年轻人猝死,大家除了一时的愕然外,并不会去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 。这让他很焦虑 。老百姓看到猝死,看到的是一个结果,而他想要强调的,则是急救 。
早期徒手心肺复苏术对于猝死患者的生存就有着巨大的意义 。当然比徒手心肺复苏术更便捷的,是公众除颤技术 。这两项技术都是针对公众设计的,前者需要人们自己徒手救人,后者则是人们利用全自动的除颤仪,诊断患者是否需要除颤 。
然而目前,除颤仪只在医院使用,邓医生期望,这台小小的机器能够像杭州的公共自行车一样,在大街小巷配备,毕竟任何地方发生猝死的几率都比较大 。
第一步:首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拍一拍患者双肩,喊一喊,看他有没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说明已没有意识,应马上呼救,快速打120,并让患者仰面躺在硬板床上或者平地面上 。
第二步:判断呼吸(判断时间不能超过10秒钟),如果患者没有气流呼出,要立刻给予2次人工呼吸 。方法:先把患者的头偏向一侧用手指清理患者口腔中的异物(包括假牙),然后把他的头后仰充分开放气道,然后捏紧患者鼻孔,施救者均匀吸气后,张开嘴放在患者的嘴上完全包住,均匀吹气至少1秒钟,然后放开,这样反复进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