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二 )


(二)目前临床研究的策略
我国乙肝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垂直传播和婴幼儿时期感染形成的大量慢性病例 , 患者多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等特点 , 我国人口普遍对于乙肝病毒易感 , 一旦形成慢性感染 , 较易向肝硬化、甚至于肝癌演化 , 这涉及到我国人口的遗传基因、免疫状况和乙肝病毒生物特点 。中医药治疗乙肝是我国临床医学的特色 , 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中药制剂已在消炎降酶降黄、抗肝纤维化、增强免疫功能等辅助治疗上取得一些成绩 , 但是由于基础研究工作跟不上去 , 彻底解决乙肝问题还为时尚早 。当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十分庞杂 , 许多未经规范及严格的临床试验 , 新药的研制需要有严格的、科学的过程 , 真实性应该贯穿始终 , 最终鉴定需要通过法律程序和国际同行认可 , 采取商业手段难以获得正确的结论 。我国临床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 一批批中药制剂不断涌现 , 可是迄今为止尚无重要的突破 , 与欧美国家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规范程度相比 , 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 , 究其原因有经济、政策、科学水平和学风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治疗乙肝临床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加以解决:
(1)临床试验需要规范 , 严格随机、双盲和多中心原则实施 , 参与研究中心承担的研究项目应该保密 , 承担研究的单位与原设计单位不能相知相通 。
(2)在研究药物过程中 , 需注重其有效成分、作用的环节和机制 , 增加肝组织活检的数量 , 结合最先进的实验室指标 , 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实施 。
(3)观察病例需长期随访 , 血清标本长期保存 。
(三)目前治疗乙肝的策略
现在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物问世 , 但各种乙肝药物层出不穷 , 这些药物大致可分为:抗乙肝病毒药物、抗肝纤维化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和消炎保肝辅助药物 。问题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抗病毒药物只有干扰素和拉米夫定两种 , 而它们对于病毒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 只是对于病毒的抑制而非消灭 , 用药期间病毒被抑制 , 病毒指标可以消失 , 但是一旦停药 , 病毒又会重新活跃复制起来;有的病例可能在用药过程中就出现耐药、病毒变异等问题;抗病毒药物的现有和未来后遗的毒副作用也是要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抗病毒药物实际处于“夹生饭”阶段 , 尚不成熟 , 因而不应鼓励所有病人使用 。使用抗病毒药物时务必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