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科学日涨知识啦!生态毒理学研究什么?如何避免微粒毒素进入身体?快来了解下

今日(5月21日)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走进天府新区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正式启幕 。
本届公众科学日 , 除了主会场报告、科学家面对面、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等环节 , 还将举行走进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求真科学营、“科学少年说”线上科普讲解等活动 。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

公众科学日涨知识啦!生态毒理学研究什么?如何避免微粒毒素进入身体?快来了解下

文章插图

活动现场还举行颁奖环节 。 其中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科普文章被《科学大院》《中科院之声》录用并发布;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获“天府科技云”第二届科学传播大赛“优秀组织奖”;成都山地所廖莹、成都生物所王皆恒、成都生物所推荐黄郁雯获“天府科技云”第二届科学传播大赛“科学诠释者组”个人奖 。
公众科学日涨知识啦!生态毒理学研究什么?如何避免微粒毒素进入身体?快来了解下

文章插图

生态毒理科学家带你走进“毒”的世界
说起毒 , 你第一个想到的是啥?是武侠小说里见血封喉的鹤顶红?还是蜀中唐门暗器?
“事实上 , 毒 , 并不是那么好用的 。 ”生态毒理学博士、研究员李勃现场分享时说 , 每一个从事毒性研究的实验室都有一个保险柜 , 这个保险柜需多人同时在场才能开启 。 此外 , 有毒的东西一般都有气味或颜色 , “要让人吃下去 , 这是心理学范畴而非毒理 。 ”他笑着说 。
“生物个体的差异性、剂量和效益的不确定性以及误差太大 , 是生态毒理学三个主要技术难点 。 与传统毒理学不一样的是 , 生态毒理学可以研究的东西范围要大得多 。 ”他说 , 人类有意生产和无意排放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海洋污染和固体废弃物 , 是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的三大方向 。
公众科学日涨知识啦!生态毒理学研究什么?如何避免微粒毒素进入身体?快来了解下

文章插图

李勃以塑料为例 , 塑料非常稳定 , 它被丢弃到自然环境中后 , 将经历从塑料袋到塑料片 , 最后变成微米级或纳米级的颗粒 。 这些塑料颗粒都去了哪儿?
他以一项实验为例 , 在水中生活时期的蚊子幼虫 , 吸纳了水中的微塑料 , 通过成虫活动 , 这些微塑料很容易被带到其他动植物包括人类身上 。 “还有一个实验是 , 从1500人的粪便提取中 , 都发现了微塑料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我们身体都是带毒的 。 ”
公众科学日涨知识啦!生态毒理学研究什么?如何避免微粒毒素进入身体?快来了解下

文章插图

生态环境中的毒将对生物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勃曾耗费数年研究敌百虫在蝌蚪变成青蛙这个过程中的影响 。 “有一篇课文是《小蝌蚪找妈妈》 , 但事实是 , 小蝌蚪孵化出来后不会找妈妈 , 妈妈也不会搭理它 。 它的使命就是吃掉周围所有能吃掉的东西 。 ”他 , 水中的一点点农药残留也会影响到蝌蚪的发育 , 比如 , 有些蝌蚪尾部会变得畸形 , 甚至尾巴上长出一只眼睛 , “这说明 , 敌百虫对林蛙的遗传毒性和基因损伤 。 ”而这类畸形蝌蚪 , 最终可能都会变成其他蝌蚪的食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