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只在个人杯中,茶母


茶禅只在个人杯中,茶母

文章插图
百两茶
茶禅只在个人杯中茶, 味略苦, 咖啡也苦, 但咖啡可以加糖, 茶却不行 。 以茶待客体现的是种敬重, 与其味道关系不大 。 太湖的碧螺春、西湖的龙井, 乃茶中上品 。 当地的茶园风光旖旎, 宜茶之水遍地, 茶具考究, 而且喜茶嗜茶歌茶赋茶的文人雅士辈出, 茶炊寄附了精致雅韵 。 西湖四周原本是杭州人吃茶的好所在, 如今外地旅游团蜂拥而至, 人潮胜过钱塘潮, 本地人只好舍近求远, 转往茶园附近的茶社吃茶 。 品茗属于闲情, 乡下竹翠风轻, 鸟啼泉鸣, 尘嚣脱尽, 城市茶客便躲开喧嚣, 于静谧中嗅茶味之醇香, 观茶烟之氤氲, 赏茶色之澄明, 听灵隐寺钟声之幽微, 身心沉浸于闲雅茶乐远比茶坊里茶艺小姐旗袍古筝涤器淋汤近似繁琐的表演更接近禅趣 。
从水到茶叶的浮尘、茶色的空明、茶味的苦涩甘润, 细细体悟浮生得失、起伏、荣辱, 品味人世暂恒、苦乐、炎凉 。 透过半杯水、几枚叶, 洞悉沧海桑田, 贯通古今人生, 将物质转化为精神, 再把精神转化为物质, 实现茶与禅巧妙而自然的结合 。 试问, 哪个国度的人具有华人如此深邃的人生智慧呢?
江浙在安静的地方欣赏茶道, 华南传承唐宋斗茶传统, 四川赏茶的氛围尤为壮观 。 当你去过荣成, 你就会知道到处都是茶馆, 更不用说茶馆了 。 即使是能容人的剧院、寺庙、园林、豪宅, 也无一例外地有几十人、几百人喝茶的地方 。 无论是士绅名流, 还是平民百姓的服饰, 来客都是饮茶的人, 每人一把椅子一个杯子, 一边喝茶, 一边看报, 或是摆好龙门阵, 或是欣赏川剧的变脸 。 茶博士拿着一个长颈铜锅走过茶几, 同时继续在水边展示他的操作技巧 。 四川人一天到晚, 一年四季, 一生都泡在茶中, 得到茶禅的精髓, 就像乐山大佛, 随意坐在山后, 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 。 看到四川人聚在一起喝茶的大场面, 外国人羡慕不已, 不禁感叹:蜀人过着安逸的生活, 不耻天府之国!
古人说茶有散郁和养生、养气、除病、利礼、表敬、赏味、养身、行道、雅致十德, 把喝茶当做与衣食等重的生活要事, 继而又擢升为茶文化, 直至推崇到禅境 。 这一切, 实在和茶性清醇分不开 。 时下, 有些人撇了茶性, 借茶的名分花样翻新, 让夏天喝什么茶苦丁茶、菊花茶、大麦茶、苦瓜茶、薄荷茶、竹叶茶、玫瑰茶、橄榄茶、花草茶、美容茶、减肥茶等统统跻身茶林 。 我以为, 内中名为茶实非茶的且不说它, 单说在茶中附加佐品的, 分明也是背离了茶之真谛, 例如三泡台, 盖碗里固然有茶叶, 更多的是红枣、冰糖、核桃仁、葡萄干、桂圆、枸杞、山楂之类, 此茶似乎依附了道教阴阳五行学说, 其配伍如中草药方剂般讲究君臣佐使, 茶理径直奔了儒学的尊卑礼序, 实与禅趣无涉 。 .之分
我看过这样一则关于茶的轶事 。 在陇东, 有一个老农在瓜田的一个尼姑庵里泡茶 。 三块残砖是茶炉, 上面放着茶壶, 木火在烧, 烟在烧, 正在起泡的壶被熏黑了, 小茶壶的质地也与铜、铁、瓷、陶无法区分 。 老人种的西瓜大如斗, 果肉甜 。 路人渴了, 让他们挑, 不用称, 随便放35分钱 。 就算没钱, 也能吃够瓜子, 把吐了的瓜子留下就行了 。 像这样卖瓜的应该不多见吧!老人抽着烟斗锅, 经常对人说:谁出门带井?五六月份, 还能看着人渴死吗?老农在村口炒茶卖瓜, 肯定见过南来北往的路人比村民还多 。 也许他每年都如此慷慨地卖西瓜, 甚至免费赠送, 也许他还把自己没有足够多余的食物和衣服送给受害者 。 也许他的父亲, 他父亲的父亲, 就是这样一个沏茶的人, 这样的人生 。 老人的茶粉很便宜, 但煮出来的茶却是苦的, 这是人民艰苦生活和善良性格的真实写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