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冷遇的紫砂

 

被日本冷遇的紫砂

文章插图
 
【被日本冷遇的紫砂】被日本冷遇的紫砂
日本与中国一样 , 有着悠久的“饮茶史” , 甚至以茶道而闻名世界 。 与中国茶具的飘逸与写意相比 , 日本的茶具或许更具有一种细巧与婉转的东方气质 。 近日 , 笔者拜会了东瀛游学归来、并有5年日本古玩店工作经历的瓷器藏家崔绍松 , 听罢他的娓娓道来 , 这来自异邦的陌生工艺竟变得熟悉而可亲了 。 与中国人喝茶的习惯不同 , 日本人喝茶多用里外挂釉的瓷壶 , “提梁壶很少 , 基本都是歪把壶 , 而且壶嘴一律朝左 。 ”而日本人对中国传统茶器紫砂壶的“冷淡”是崔绍松在国内未曾想到的 。 崔绍松曾在游访时特别留意到 , 遍藏中国奇珍的日本博物馆中竟从未出现过紫砂壶的身影 , 而他带去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友人的紫砂壶也遭到了客气的“冷遇” 。 “日本也有"紫砂" , 叫作"朱泥" , 颜色非常鲜艳 , 但我拜访过的日本人却没有一家用这种"朱泥"壶泡茶的 , 倒是我自己很便宜地花了1000日元买回了一把 。 ”
日本友人在解释不喜欢紫砂壶的原因时 , 以“不便清洗”、“保温性差”作为解释 , 但崔绍松却从中感受到了日本工艺的“排他性” 。 “日本的几大皇家窑厂是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 , 想在"九谷"找到一点中国元素 , 比如说"龙" , 那是不可能的 。 ”这种“保守”在另一个意义上可以视作对传统的坚守 。 日本的手工艺多以小作坊的形式集中在九州等地 , 受到国家的保护与重视 , 有着严格而有序的传承 。 “有些家族手艺传男不传女 , 而且七八十岁还在做工的老艺人比比皆是 , 他们珍视、守护着自己的"核心"手艺 , 因而有许多继承人到了六十岁尚未接收到来自父亲的"真传" 。 ”崔绍松就曾访问过一个日本陶瓷厂 , 忙于做工的老师傅连最基本的程序也不愿多讲 。
日本传统手工艺中创新很少 , 比如日本茶具上的传统绘画题材“百人一首” , 在茶壶上绘制一百个小仓时代的人物与他们各自的箴言 , 一百个人物 , 上千个字 , 细致程度可以媲美微雕艺术 , 而令人惊异的是这种题材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几乎从未发生变化 。 同时日本茶具的精美也令崔绍松感叹不已 。 “日本有严格的规定 , 一个茶壶只能配五个茶碗 , 而一个碗最少要绘制半年 , 那么一套茶具要画两年多 , 一笔一画绝不潦草 。 ”而依照传统 , 制成的茶具上一般标有窑厂的名称 , “大师之作”一般还会有艺人名字的落款 , “我见过最多的 , 一个杯子上落了三个人名 , 有些徒弟会将师傅的名字落在自己之前” , 而由于日本严格的立法 , 绝对不会出现冒名顶替、张冠李戴的现象 。
但要说到最令崔绍松印象深刻、念念不忘的 , 还是日本人对待手工艺乃至对待生活的那种简朴的精神 。 "大师们"穿着老旧的围裙 , 纯朴、平凡得甚至让人无法置信这一件件国宝级精品竟出自他们之手 。 ”崔绍松曾去过日本皇家窑厂“桔及”观摩 , 他们烧制的瓷器 , 不仅是手拉坯的 , 甚至连机器都还是脚踏的 。 “坯胎越薄泥料越稀 , 我曾用卡尺量过 , 他们的坯胎最多不超过两毫米厚 。 ”日本人的资源保护意识极强 , “他们到中国唐山购买陶土 , 因为他们自觉本土资源的有限 。 ”这让崔绍松想起了某次游历景德镇 , 发现连电线杆子都是青花瓷制成 , 使用资源之“慷慨” , 让他不胜唏嘘 , 感慨国人在资源节约意识上与日本人的差距之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