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乐见!科技+创新让你“秒懂”这些科普知识】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汪亚)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如何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意识、主动性以及应急避险技能 ,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是提升防震减灾科普软实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
日前 , 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在唐山召开 , 地震科普展览在大会召开期间同步举行 。 在展览现场采访人员发现了不少“科技范儿”的展品 , 吸引参展人员驻足体验 。

文章插图
图为地震科普展览上的智能机器人 。 新华网汪亚/摄
在地震科普展览上 , 一款会说会走的机器人成了“小明星” , 据了解 , 这是一款专门用于地震科普的智能机器人 , 不仅能解答地震有关的专业知识 , 还能自动识别不同展区进行导航讲解 。

文章插图
图为搭载生命探测仪的无人机 。 新华网汪亚/摄
无人机在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在地震科普展上展出的无人机搭载了雷达生命探测搜索系统 , 采用超宽带雷达探测技术 , 配置雷达避障模块和超高清摄像头 , 即使在黑夜、浓烟或树林中也能进行探寻搜索 。 可同时探测定位到3个以上生命指标 , 帮助提升搜救效率 。

文章插图
图为参展人员体验VR地震模拟器 。 新华网汪亚/摄
通过环境模拟和虚拟仿真技术结合 , 真实再现地震现场 , 让观众在感受地震中 , 学习地震科学知识 , 学会正确的避难方法 , 掌握逃生技能 。 近年来 , VR在地震科普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这种方式不仅大大增强了体验感 , 更让体验者快速、深刻学习到专业领域的科普知识 。

文章插图
图为工作人员在讲解智能救援站的使用方法 。 新华网汪亚/摄
在地震科普展上 , 采访人员看到一个像带着电子屏幕的消防柜的东西 ,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 这是智能减灾救援站 , 主要用于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快速救援 , 灾难现场人员可以通过触摸按钮 , 及时将现场信息发送到5公里范围内的救援人员手中 , 便于救援人员通过定位系统第一时间赶到 。 灾难现场群众和救援人员可以通过读取身份证或人脸识别系统使用智能减灾救援站里的工具器材 。 据了解 , 该智能减灾救援站自2017年初研发以来 , 还在不断完善和推广 , 主要运用在社区、商场等公共场所 。
地震科普展上 , 像这样将科技与创新理念融合在一起的展品还有许多 , 前来参观展览的市民对这些“洋气”又“接地气”的产品表示认可 ,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地震科普今后发展的巨大作用和潜力 。
7月25日 , 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地震局联合印发了《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 , 提出到2025年 , 建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格局 , 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创新化、协同化、社会化、精准化 , 防震减灾科普主题更加突出 , 防震减灾科普产品更加丰富 , 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大幅提升 ,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机制更加健全 。
推荐阅读
- 怎样远离网络赌博
- 什么是体细胞克隆
- 手机银行如何转账付款?
- 科技个险如何设置无线数据
- 科技个险如何设置SIRI与通知
- 什么手机充电最快?
- 大力推动茶叶科技、茶叶贸易、茶文化、茶叶经济全面发展3354庆祝上海市茶叶学会成立20周年,金盏花图片
- 神剧《黑镜》:科技,只不过是人性的放大镜?
- 科技冷知识:如今已经出现的10项适用于女性的科学发明
- win10 如何设置绿色保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