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赞成按狭义的定义来理解 , 通俗地说 , 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 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 , 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 。 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 正如丁文先生所说 , 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 。 因此 , 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 , 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 。 也就是说 , 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 , 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 , 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 “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 , 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 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 。 ”“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 。 仪表的沏泡者的外表 , 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 , 通过沏泡者的外表 , 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 , 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 。 ”(童启庆:《习茶》110页 ,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 , 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促发展表演艺术 。 ”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 , 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 , 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 , 是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
那么 , 茶艺与茶道有什么区别呢?茶艺与茶道是什么关系呢?
茶道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国茶文化》第二编“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 , 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 , 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 , 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 有道而无艺 , 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 , 节则无精、无神 。 ……茶艺 , 有名 , 有形 , 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 , 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 , 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 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 茶艺与茶道结合 , 艺中有道 , 道中有艺 , 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 ”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 , 则使用‘茶艺’ , 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 , 则使用‘茶道’ 。 ”“指导‘茶艺’的理念 , 就是‘茶道’ 。 ”(蔡荣章:《现代茶思想集》410、408页 , 台湾玉川出版社茶膏品牌出版)我们认为 , 王玲教授和蔡荣章先生的这些话已经将茶道、茶艺的区别和关系讲得很清楚 。 茶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 , 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 , 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 。 因此 , 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59页 , 山西人民出版社)不过 , 以这样的高度来要求茶人毕竟过于严格和空乏 , 常人不易掌握 , 一些茶艺大量和专家们便以精练的哲理语言加以概括 , 提出许多茶道的基本精神 , 使所有茶人易于理解和便于操作 。 这些基本精神就是饮茶的道德要求 , 亦称为茶德 。 早在唐代 ,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为用 , 味至寒 ,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 ”即饮茶者应是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之人 , 陆羽已经对饮茶者提出品德要求 , 喝茶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 。 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以茶可雅心” , “以茶可行道” 。 可见 , 早在唐代就已经喝茶有道了 。 可以将刘贞亮提出的茶德视为对诗人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三饮便得道”和“以孰知茶道全尔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诠释和充实 。 由此可见 , 茶道应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陆羽时期 , 当然 , 它还不如后代如日本这茶道那么明确具体 。
推荐阅读
- 炒股、买基金、炒鞋、炒盲盒…年轻人的花式“理财观”
- 橄榄茶
- 怎么画抗疫护士简笔画
- 卡通老鼠拜年简笔画
- 美人鱼公主简笔画
- 爆米花简笔画
- 笔筒简笔画 笔筒简笔画的画法
- 婚纱唯美句子 关于婚纱的唯美句子
- 春节手抄报怎么画
- 如何玩蹦蹦环、脚环跳跳球、单脚甩腿球、脚圈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