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六堡茶》

茶 , 是茶树或茶树新梢芽叶加工品的统称 。 因其营养价值高于可可和咖啡 , 故而被列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 。
中国人将茶作为饮料 , 已有4000多年历史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 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 , 据说始于神农时代 , 距今也有大概4000多年了 。
在中国 , 茶叶最早起源于南方地区 , 这从古籍中便可一窥端倪 。 被后人尊称为“茶圣”的陆羽 , 在其所著的《茶经》中 , 开篇第一句便是:“茶者 , 南方之嘉木也 。 ”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相继发现的 , 具有原始茶树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的野生大茶树 , 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说法 。
【一 《中国六堡茶》】六堡茶 , 原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 , 属黑茶类 , 选用当地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 , 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 , 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 。
要想详细了解六堡茶 , 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过去 。 下面 , 让我们先拨开历史的迷雾 , 来看看六堡茶有着怎样的前世故事 。
六堡茶的故乡——苍梧 , 是桂江、浔江、西江三江汇聚的古郡 。 湍流不息的江水 , 与这座两千多年的岭南古镇一起 , 见证了六堡茶千年的岁月沧桑 。 六堡茶 , 这个几经沉浮兴衰、极富传奇色彩的茶类 , 与中国近代茶业一起 , 历经了曲折而艰辛的发展 , 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 。
广西地处中国西南 , 区内群山起伏 , 河谷纵横 , 地形变化多端 。 特殊的环境 , 造就了许多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 。 在此生长的茶树 , 因不同的小环境影响 , 其品种也在慢慢变化 , 发展成热带、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 , 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小叶种茶树 。
根据以往的调查资料 , 在广西昭平、凌云、田林等地 , 均发现有连片的野生古茶树 。 它们大多分布在原始森林里 , 树龄小的有几百年 , 老的则高达上千年 。
如今在六堡 , 特别是不倚、四柳等一些人迹罕至的山区 , 还残存有一些直径达20~30厘米的 , 早年为人工种植 , 后来丢荒的老茶树 。 当地人把这类老茶树称作“野放”茶树 , 也有直接称作“野生茶树”的 。 甚至有茶农声称 , 发现过直径超过40厘米的老茶树 。 这些老茶树 , 部分具有明显的乔木型、亚乔木型特征 , 属大叶、中叶种 , 也有部分茶树具有灌木类驯化栽培特征 。
这些野生古茶树的发现 , 是广西、梧州、六堡镇及周边茶树品种研究及梧州乃至岭南地区种植、制茶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
在苍梧六堡及周边 , 类似的古茶树有很多 。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尔雅·释木第十四》中 , 有“槚 , 苦荼”的记载 。 对于这句话 , 在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郭璞的注解中 , 是这样解释的:“今呼早采者为荼 , 晚取者为茗 , 一名荈 , 蜀人名之苦荼 。 ”《尔雅》是秦汉时期的古书 , 也就是说 , 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汉甚至春秋战国时期 , 当地先民已开始饮用茶 。
成书于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古籍《尔雅》 , 应是目前最早有关于茶的记载的文献 。
除了文献记载 , 近代的考古挖掘也提供了有力证据 。 上世纪70年代 ,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 , 发现了用竹简标明的整箱茶叶 。 考古工作者从出土的“遣册”中查实 , 在1号墓和3号墓中 , 有“槚一笥”和“槚笥”的竹简文和木牌文 。 “槚” , 是古文中茶的另一种名称 。 所谓“槚一笥”和“槚笥” , 即为“茶一箱”和“茶箱” 。 用一箱茶叶随葬 , 说明当时在上层社会中也盛行饮茶的风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