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宇宙的本质

【转载 宇宙的本质】 宇宙的本质
万有引力公式
F=GM1M2/R2的推论
张昭 著
内容声明:可免费网上传播、转载, 免费使用版权出版, 让爱好科学的人们广泛讨论研究, 但严禁窃用内容和恶意诋毁 。
做为一个物理学的爱好者, 我喜欢对物理进行研究 。 上学时, 对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们很崇拜, 到社会后, 常喜欢看关于物理学方面的知识, 后来我发现, 物理学中伟大的发现都是依靠思维产生后被验证的;物理学定律一部分是依靠感觉和现象推理获得, 这并不能反应物质的本质特性 。 万有引力定律, 它展示给人们的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现象的公式, 并没有告诉人们定律的本质(为什么产生的), 后来, 我通过多年的思考, 产生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可是一个只有中学水平的农民, 怎么能用否定的观点, 做出对伟大科学家们的不敬?自己都觉得可笑 。 可当我换了角度, 我自己才发现, 这是我怀着万分的崇拜, 是对他们的肯定, 是他们的思维之路引导我们前行, 于是我索性将自己的观点定性为荒谬谈, 介绍我的思考方法, 而不是阐述观点必须正确, 对于我的观点, 大家可做茶余饭后的乐趣(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 。
一、思维形成
我上中学物理课, 当学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 就对这公式很费解, 为什么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引力是直线的, 只有两种可能, 与两物体间的距离无关, 与两物体距离只是反比, 怎么能是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力的构成原理是什么?当时我问老师、和同学讨论, 他们说我钻牛角, “卫星都上天了, 问的问题怪的”, 我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但这个问题一直纠缠我, 高中时, 我一直考虑, R2是面积、力和距离的面积成反比, 这个公式中一定隐含着极大的秘密, 有闲暇时, 我常考虑这个问题, 后来我想, 应该先找这个面, R2是正方形?看来不合适, 圆面积S=πR2, π是个常数, 将圆的面积带入公式, 我们可以把G/π看成是公式中用G代替了, 在公式上是成立的, 发现这个现象, 我就明白, 万有引力实际跟圆面积有关, 我的推理是从寻找
M1和M2物理中间圆开始的 。 通过不断的思考, 我终于明白了圆面积在公式中的含意, 那就是我们把M1和M2看成是两个点, 让两点向四周发射同心圆球辐射, 这个圆就是M1和M2距离中线交合处的辐射圆和对面辐射线成切线的圆面积, 这一发现, 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 也使我耗费了很多时间认真的思考圆面积在引力中的含意 。 当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观察引力的形成形式时, 我们就会发现, 物体M1和M2两点距离无论怎样变化, 产生引力交合面夹角总是90°, 而且曲度非常大, 从图中(后附)可以看出, 说是M1和M2互相吸引, 还不如说是交合面(圆面)向两边发出了同样的拉力, 因为引力不可能在如此大的弧度上发生作用, 这就让我越感困惑, 力到底是怎样传达的?力走这样的曲线?从力学原理分析显然不是, 通过思考, 我认识到:首先必须放弃“引力场”这一概念, 如果说物体是释放“引粒子”才产生了力, 那所有的物体必须永不停的向四周释放, 而且“引粒子”有走大弧线的物性, 这显然和物质的本性矛盾, 看来“引粒子”说也必须放弃 。 没有“引力场”, 也没有“引粒子”, 那力是怎样传递的?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M1和M2同时在外面施加了牵引力, 在交合面上互相感受到力的大小, 这才是引力的现象原因 。 物体对外有牵引力, 与对方的存在没有关系, 牵引力是时时刻刻存在的 。 当我推理到这一步, 我就更困惑了:物体的牵引力是怎样产生的?我的推理出现了无解后果 。 真感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 当我的推理找不出不合理时, 我考虑:后边的问题要变换解度, 无解是过于从习惯性现象出发, 这让我肯定“以太”的存在, 我的推理又能向前推了, 但当我完全明白“以太”的定义后(科学上的定义), 我的推理根本不成立, 首先, 物质吸收“以太”才能产生牵引力, 可吸收的原因是什么?吸收后怎样储存?为什么“以太”永远吸收不完?看来, “以太”是不可能存在的 。 我意识到, 必须打破常规思维, 要产生牵引力, 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