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 是多民族、多社会结 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 。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 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 方面的内容, 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 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 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 横陈在我们面前 。 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 在它的广袤和无限丰富性面前, 我们 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 。 而破解这些文化密码的按钮, 就深藏在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之中 。 这些典籍文献如实记 载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前进步履, 全面传递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精神气氛, 曲折地映现出时代的 式微兴盛与社会的朦胧身影 。 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人, 将从这些著述中发掘出十分丰富的文 化信息 。 其要义正如丹纳所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 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 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所找到的, 会是一种人的心理, 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 有时更是一种 种族的心理 。 "(《<英国文化史>序言》)丹纳说的是英国, 说的是文学, 但对于中国茶文化何尝 又不星如此呢? 作为一个负载着文化信息的"能指"(signifier)--即符号结构,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包蕴 着丰饶广阔的"意义" 。 我们的任务, 就是将它置于一个生动的文化整体中加以还原和分析, 捕 获它的魂灵, 获悉它别开洞天的深邃 。 自从中国,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经》问世以来, 迄今为止,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目前2知的 古代茶书有124种, 可谓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 其中既有内容艰深的理论专著, 又有通俗易懂 的普及读物;既有严谨实用的科技书籍, 又有引入入胜的文化读物;既有系统全面的综合著作, 又有某一事项的专题论述 。 而更为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献, 散见于各种总集、别集、单行文献, 散见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体, 其数量之大, 连茶书也难以望其项背 。 就我们编撰 《中国茶文化经典》时搜罗所及, 言及茶事者其数量在600万字以上, 更何况还有相当的典籍我 们尚未翻阅 。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 有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 。 其契机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饮茶事项的出现与饮茶风尚的演进, 二是饮茶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 三是茶文化意识的 自觉和深化 。 我在拙著《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中, 对于中国茶书的历程依照时代顺序作过阐述, 而从整个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来看, 大体而言, 其经历了滥觞、定型和发展三个时期 。 这三个时期, 大致又是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步的 。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是茶叶的故乡 。 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 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 至多不过上万年的历史 。 而这标志着社会文明进程和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性发现, 却是处于原始社会农业初期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所完成的 。 茶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 茶叶种类从单一到多项, 茶区从传统的巴蜀等地到江南一带的异军突起, 这些都是茶叶科技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造, 也是中国茶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物质基础 。 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 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的初级茶叶贸易形态, 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 主要还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的方面, 而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逐步萌芽 。 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逐渐普及, 品茗旨趣由低级向高级在缓慢而坚定地演进, 使中国茶文化终于走向完善和成熟 。 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 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 。 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 由于时代的变迁, 用词的变更, 认识的不同, 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 。 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 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 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 。 南北朝之后, 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 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 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 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 气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 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定型期 。 随着唐朝以来的"茶道大行", 民间的茶叶贸易更为活跃, 封建王朝也推行一系列的茶政茶法, 实行茶叶专卖、以茶易马, 茶叶贸易和政治、经济、军事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茶叶从药用变为饮用, 又从解渴保健变为重视高尚礼仪的茶宴、茶道、茶礼、茶仪、茶艺 。 与此相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法、茶建筑、茶工艺品等等, 也都和川门的日常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结下了难解之缘, 使茶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 从此,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呈现出茶文化的不同形态 。 唐代成为茶文化典籍文献定型期, 其标志是在唐代中叶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 中国以至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 。 《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 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公780年) 。 全书共三卷十章, 仅有7000多字, 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 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 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与文化内涵 。 陆羽以后, 唐代茶书不断出现, 但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 。 此外, 有关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 。 值得注意的是,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 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 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 。 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 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 。 这种流风遗韵, 影响到其后 。 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 都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发展期 。 在这跨越几个朝代的950来年中, 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是各不相同的 。 宋代近30种茶书, 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 。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i匕苑茶录》, 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 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 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 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 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 。 明代5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 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 。 朱权《茶谱》论"清饮之说", 把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贯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 其所持之说, 被称为"朱权茶道", 并予日本茶道以影响 。 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 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 。 而清代虽然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 200多年间仅有茶书10多种, 与明代不可同日而语 。 但是, 这一时期最有光采、最有个性的, 除了少数茶书外, 更为集中地体现在各种杂著上 。 这些杂著透露出更有风采的文化信息, 举其要者有三方面:一是几乎每个朝代文坛领袖、盟主或名流, 大多都与茶文化结下了姻缘 。 如宋代的欧阳修、晏殊、王安石、苏东坡、曾巩、范仲淹、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朱熹、吴文英等, 辽金元的元好问、虞集、杨维贞、周德清等, 明代的朱权、高启、郎瑛、于谦、汤显祖、文徵明、杨慎、徐渭、王世贞、袁宏道、袁中道、张岱、高濂等, 清代的全祖望、顾炎武、王士祯、钱谦益、李笠翁、施闰章、工夫之、纳兰性德、曹寅、金农、厉鹗、郑板桥、丘逢甲、纪昀、俞樾等 。 二是匡正了对辽金元茶文化的误解 。 这一时期的茶诗文和茶史, 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到:宋辽、宋金的交往, 使茶文化正式传播到北方牧猎民族当中, 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 。 如《辽史》有关辽朝朝仪"行茶"的记载, 比《宋史》还要多 。 南宋与金对峙, 宋朝饮茶礼仪、风俗同样影响到女真人, 女真人又影响到夏朝的党项人, 从此北朝茶礼大为流行 。 蒙古人主中原, 由于秉性质朴, 不好繁礼缛节, 大多数人爱直接喝茶叶, 于是散茶大为流行 。 虽然, 元代茶文化总体上走向简约, 却也不乏爱茶之人 。 金末元初的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其中写道:"积年不啜建溪茶, 心窍黄尘塞五年 。 碧玉瓯中思雪浪, 黄金碾畔忆雪芽 。 卢仝七碗诗难得, 谂老三瓯梦劝;赊 。 敢乞君侯分数饼, 暂教清兴绕烟霞 。 "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后裔, 由金人元, 很受蒙古统治者器重, 是元初的重要谋士 。 他得茶时的欢欣, 不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当时少数民族对茶和文化的渴求吗?三是茶文化向两头的延伸, 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 。 宫廷茶文化虽然唐代就已出现, 虽然由于陆羽《茶经》不载曾使后人茫然, 但1987年法门寺唐代皇宫金银茶具的出土提供了实物佐证 。 而宋徽宗《茶论》和清乾隆的茶诗, 更充满着宫廷茶文化的韵味 。 诸如关于民间点茶和斗茶之风, 关于明清茶馆的描述和记叙, 关于茶进一步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 都把茶文化扩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 。 虽然我们把茶文化典籍文献划分为三个时期, 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 不是各自孤立的, 而是互为因果, 互为依托的 。 前者是历史的必然, 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 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时期文献的存在, 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久远的存在, 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丰富的形态 。 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 是以物质为载体的, 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 。 而作为这种特性载体的茶文化典籍文献, 在文体的形式方面也是多种多样 。 除茶书外, 大略可分为三种类型:散文类、韵文类和小说戏剧类 。 古代的散文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体系, 几乎凡不是韵文的作品都可以归人其中 。 茶散文 类作品, 人们所常见的有:记, 如《顾渚山记》、《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斗茶记》、《煮茶梦 记》等 。 序, 如陆羽《茶经》序起码有八篇之多, 著名的还有《三月三日茶宴序》、《<龙茶录>后 序》、《<品茶要录>序》等 。 与序相联系的则有跋, 如《<陆文学传>跋尾》;还有传, 如《陆文学自传》, 以及拟人化的《叶嘉传》 。 此外, 有随意性极大的笔记, 如《老学庵笔记》、《清稗类钞》等 都记载了不少茶事 。 还有表, 如《为田神玉谢茶表》、《代武中丞谢新茶表》、《进新茶表》;启, 如 《谢傅尚书惠茶启》;奏章之类的公文, 当也属于此类 。 而信札也可能有茶事的内容, 如《与兄子 演书》常为人征引 。 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 则有赋, 如《拜赋》、《茶赋》、《南有嘉茗赋》、《煎茶 赋》;颂, 如《茶德颂》;铭, 如《茶夹铭》、《瓷壶铭》;以及檄, 如《斗茶檄》, 都是有影响的篇章 。 韵文类作品最为常见, 包括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联等 。 茶诗是年代久远的文学形式之一, 唐代陆羽《茶经》中收入孙楚(约218-293年)的《歌》、左思(约250-350年)的《娇女诗》、张孟阳(266-316年)的《登成都白菟楼》, 以及南朝宋王微(420-479年)的《杂诗》, 这些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茶诗, 却折射出茶事入诗萌芽期的状况 。 而且,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在古代, 吟诗作赋是文人的基本功, 即使是最拙劣的文士也能吟诌几句 。 所以, 历代不仅是诗人或著名人物, 甚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也留下了几首茶诗 。 这些茶诗的数量起码应以千计, 如果加上涉及茶事之作, 数量就更为可观 。 其体裁多种多样, 几乎古体、律诗、绝句、联句、竹枝词、试帖诗、宫词以及宝塔诗、回文诗、顶真诗等趣味诗, 都有作品传世, 其内容涉及的茶文化面相当广阔, 其中一些名句逐渐成了特有的喻茶成语 。 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杨万里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 都是千古传颂的茶诗 。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 以茶为内容的词作也应运而生 。 诗词大家、书法圣手的苏东坡以才情名震天下, 他的茶诗多有佳作, 如《惠山谒钱道人, 烹小龙团, 登绝顶, 望太湖》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常为人所引用;其七律《汲江煎茶》, "诚斋体"的创制者、大诗人杨万里高度评价道:"七言八句, 一篇之中, 句句皆奇;一句之中, 字字皆奇, 古今作者皆难之 。 "而他的茶词《行香子》, 依然显示出大家风范, 在短短的六十六个字中, 以华章丽彩写了酒后煎茶、饮茶时"从容"不迫的神态和"两腋清风"的感受, 由闹到"静", 由"浓"到淡, 人生慨叹尽在不言中 。 黄庭坚同样是文坛大家, 他是"江西诗派"领袖和书法名家, 多有茶诗名世 。 他的茶词《品令》历来脍炙人口, 那以优美文字、轻松节奏描绘出的烹茶、饮茶情景, "心下快活自省"的意绪, 有很强的感染力 。 此外, 金、元、明、清都有茶词佳作问世 。 如明代嘉靖年间大名士、文坛盟主王世贞的《解语花·题美人捧茶》, 将美人煎茶、捧茶的神态写得绰约动人, 蕴含着名士风度, 文人心态 。 而同样好学善诗文的其弟王世懋所作《苏幕遮·夏景题茶》, 则着意描绘夏季烹茶、饮茶的情况, 写出了"半入松风, 半人丁香味"的快感 。 由于元曲也是一代之文学, 散曲小令也纳入了茶事的内容 。 元代节载德所作散曲《喜春来赠茶肆》, 即由10首小令组成 。 这些小令运用众多典故, 广泛讲述了煎茶、饮茶的乐趣, 写出了茶博土的"妙手"和"风流", 以及茶肆的"声价彻皇都", 仿佛是一幅洋溢着民间生活气息的风俗画 。 元曲这种形式也被后代继承, 清代吴城、厉鹗于1751年春三月, 为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州写成的《迎銮新曲》, 就多处包含着茶的内容 。 与茶诗相关联的还有茶歌, 现当代仍然大量传唱在人们口头 。 而在明末清初谈迁所著《枣林杂俎》, 就记录过《富阳江谣》(亦称《富阳茶鱼歌》) 。 这首歌谣控诉了官府胡作非为给茶农和渔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当时浙江按察佥事韩邦奇将歌谣附在奏章呈报, 被革职为民 。 茶联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形式, 是文学与书法艺术的结合 。 如最为人称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系集苏东坡《饮湖上初睛后雨》与《和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句而成 。 据《杭俗遗风》记载, 昔时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就曾挂此联 。 明清时期茶联极为丰富, 许多名家都侧身其中 。 清杭世骏(1696-1773年)撰写并以行草书录:"作客思秋议图赤脚婢, 品茶入室为仿长须奴 。 "江恂撰写并以隶书录:"几净双钩摹古帖, 瓯香细乳试新茶 。 "郑板桥为扬州青莲斋题:"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古高僧爱斗茶 。 "何绍基为成都望江楼题书:"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 "这些都是有影响的茶联 。 而且, 现当代人书写前人诗句作茶联者也不在少数 。 有关茶事的小说和小说写有茶事, 也是常见的 。 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就有"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虽然仅以茶肆作为场景, 但从侧面反映了宋代茶事之盛 。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有"吴月娘扫雪烹茶"一回, 清人张竹坡旁批为"是市井人吃茶" 。 清代小说更是大量描写茶事,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汝珍的《镜花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鹗的《老残游记》、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著名作品, 无一例外地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为聘"、"以茶赠友"等茶风俗 。 尤其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谈及茶事的就有近300处, 描写的细腻、生动和审美价值的丰富, 都是其他作品无法企及的 。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综论】
推荐阅读
- 中国人的酒桌上“左”“右” 座次有啥讲究?
- 那些年,中国人吃掉了多少恐龙?
- 柚子茶简介
- 电影《中国机长》中有哪些有趣的情节?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 中国包子为何风靡北美
- 婚前买房到底要不要写女方名字
- 乘飞机为什么不能带打火机
- 坐哪里?,中国茶叶知识网
- 中国哪里产的羊肉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