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中国茶道以及中国茶道精神 , 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 也是现代教育极其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 。 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 历代文人名士早已作了很多精辟的论述 。 唐《喜园中茶生》曰:“性洁不可污 , 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 , 得与幽人言 。 ”北宋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斗茶味兮轻醍醐 , 斗茶香兮薄兰芷 。 ” , “众人之浊我可清 , 千日之醉我可醒 。 ”“商山丈人休茹芝 , 首阳先生休采薇 。 长安酒价减百万 , 成都药市无光辉 。 不如仙山一啜好 , 泠然便欲乘风飞 。 ”范仲淹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 , 系神仙所栽 , 为天下第一 。 滋味 , 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 , 胜过馥郁馨香的兰芷 , 并以茶的俭朴清淡自比 , 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 , 我独清 , 众人皆醉 , 我独醒” 。 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 。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 , 擅瓯闽之秀气 , 钟山川之灵禀 。 祛襟涤滞 , 致清导和;冲澹闲洁 , 韵高致静 。 ”他认为茶具有“清、和、澹、静”的美德 。 并以此引申为社会伦理美学 。 他接着说:“缙绅之士 , 韦布之流 , 沐浴膏泽 , 薰陶德化 , 盛以雅尚相推 , 从事茗饮 。 天下之士 , 励志清白 , 莫不碎玉锵金 , 啜英咀华 , 以不蓄茶为羞 , 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 ”
【精行修德总是茶】总之 , 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 , 深得自然的秉性 。 钟灵毓秀 , 造就优良茶德 。 茶性俭 , 苦而后甘 , 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 , 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 , 温和谦逊 , 宁静淡泊 , 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 , 深得人们的喜爱 。 而且 , 由于中国茶道的演化 , 茶德早已超出了自然的范畴 。 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故人气味茶样清 , 故人风骨茶样明 。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直截了当地说:“从来佳茗似佳人” 。 将茶人格化、神秘化 , 把饮茶从解渴的日常层面 , 上升至精神寄托的高度 。 茶成了高尚情操的象征 , 超越了茶叶的经济的物质的范畴 , 与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学、艺术、伦理等领域联系起来 。 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也品察了人生的趣味 , 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
由此 , 挖掘茶德 , 以此育人 , 为众多有识之士所推崇 。 唐茶圣陆羽在中国第一部讲茶叶的《茶经》中说 , 饮茶“最宜精行修德” , 把品茶当作励志、雅志的一种手段 。 “以茶可雅心” , “以茶可行道” , 把茶视为凡间纯洁的象征 , 把饮茶视为心之体验 , 品茶即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 , 以此怡情养性 。 清癯如茶的郑板桥“一杯春露暂留客 , 两腋清风几欲仙” 。 可见他是多么重视茶在塑造人形象方面的作用 。 茶性俭 , 茶味清香 , 茶品高雅 , 茶中寓“静” , 茶中蕴“和” , 中国茶文化贯穿着以和为贵的和合文化 。 因而品茶不仅可以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 , 而且还会受到以茶为溶剂的文化源泉潜移默化的熏陶 , 对人们起到提高修养 ,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 此外 , 茶还有智化功能 。 品茶出诗文 , 诗文丰富茶文化 。 这已绵延了我国古代数千年历史 。 在现代 , 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不仅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 , 美真康乐 , 和诚处世 , 敬爱为人) 。 而且他还特别提倡 , 要通过饮茶方式(茶道茶艺) , 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
推荐阅读
- 宠物狗总是掉毛应该怎么办?
- itunes总是安装失败怎么办 itunes如何安装
- qq身份过期怎么办
- 宠物猫总是叫是什么原因?
- 狗狗总是有攻击行为是什么原因?
- 猫猫总是欺负狗宝宝是什么原因?
- 银皇后常见病虫害
- 喝什么茶能保护肝脏
- 猫猫和宝宝总是打架是什么原因?
- 指南针红色的一头指向什么方向 指南针上红色的指针总是指向什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