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访茶记

龙井以茶名天下, 在杭州曰本山 。 言本地之山, 产此佳品, 旌之也 。 然真者极难得, 无论市中所称本山, 非出自龙井;即至龙井寺, 烹自龙井僧, 亦未必果为龙井所产之茶也 。 盖龙井地既隘, 山峦重叠, 宜茶地更不多 。 溯最初得名之地, 实维狮子峰, 距龙井三里之遥, 所谓老龙井是也 。 高皇帝南巡, 啜其茗而甘之, 上蒙天问, 则王氏方园里十八株, 荷褒封焉 。 李敏达《西湖志》称:在胡公庙前, 地不满一亩, 岁产茶不及一斤, 以贡上方 。 斯乃龙井之冢嫡, 厥为无上之品 。 山僧言:是叶之尖, 两面微缺, 宛然如意头 。 叶厚味永, 而色不浓 。 佳水瀹之, 淡若无色 。 而人口香冽, 回味极甘 。 其近狮子峰所产者, 逊胡公庙矣, 然已非他处可及 。 今所标龙井茶, 即环此三五里山中茶也 。 辛亥清明后七日, 余游龙井之山 。 时新茶初茁, 绽展一旗, 爰录采焙之方, 并栽择培溉之略 。 世有卢陆之嗜, 宜观斯记 。
土 性
沙砾也、壤土也, 于茶地非上之上也 。 龙井之山, 为青石, 水质略咸, 含碱颇重 。 沙壤相杂, 而沙三之一而强 。 其色鼠羯, 产茶最良 。 迤东迤南, 土赤如血, 泉虽甘而茶味转劣 。 故龙井佳茗, 意不能越此方里以外, 地限之也 。
栽 植
隔冬采收茶子, 贮地窖或壁衣中, 无令枯燥虫蛀 。 人春, 锄山地, 取向阳坦, 不渍水 。 陆坡, 则累石障之, 锄深及尺, 去其粗砾 。 旬日后, 土略平实, 检肥硕之茶子, 点播其中科之 。 相去约四五尺, 略施灰肥, 春夏锄草 。 于地之隙, 可艺果蔬 。 苗以茁矣, 无须移植 。 第四年春, 方可摘叶 。
培 养
三四年成树, 地佳者无待施肥 。 硗瘠者, 略施豆饼汽堆肥, 以壅其根 。 防草之荒, 岁一二锄, 旱则溉之 。
采 摘
大概清明至谷雨, 为头茶 。 谷雨后, 为二茶 。 立夏小满后, 则为大叶颗, 以制红茶矣 。 世所称明前者, 实则清明后采 。 雨前, 则谷雨后采 。 校其名实, 宜云明后、雨后也 。 采茶概用女工, 头茶选择, 极费工 。 每人一日, 仅得鲜叶四斤 。 上下采工, 一两六文 。
焙 制
叶既摘, 当日即焙, 俗曰炒, 越宿色即变 。 炒用寻常铁锅, 对径约一尺八寸, 灶称之 。 火用松毛, 山茅草次之, 它柴皆非宜 。 火力毋过猛, 猛则茶色变赭 。 毋过弱, 弱又色黯 。 炒者坐灶旁以手人锅, 徐徐拌之 。 每拌以手按叶, 上至锅口, 转掌承之, 扬掌抖之, 令松 。 叶从五指间, 纷然下锅, 复按而承以上 。 如是展转, 无瞬息停 。 每锅仅炒鲜叶四五两, 费时三十分钟 。 每四两, 炒干茶一两 。 竭终夜之力, 一人看火, 一人拌炒, 仅能制茶七八两耳 。
烹 瀹
烹宜沙瓶, 火宜木炭, 宜火酒, 瀹宜小瓷壶 。 所容如盖碗者, 需茶二钱 。 少则淡, 多则滞 。 水开成大花乳者, 宜取四凉杯挹注之 。 杀其沸性, 乃人壶 。 假令沸水人壶, 急揭盖以宣之 。 如经四凉杯者, 水度乃合 。
香 味
【龙井访茶记】 茶秉荷气, 惟浙江、安徽为然, 而龙井为最 。 饮可五瀹, 瀹则尽斟之, 勿留沥焉 。 一瀹则花叶:茎气俱足;再瀹则叶气尽, 花气微, 茎与莲心之味重矣;三则莲心与莲肉之味矣, 后则仅莲肉之味:啜宜静, 斟宜小盅 。
收 藏
茶既焙;必贮瓮或匣中 。 取出窑之块灰, 碎击平铺 。 上藉厚纸, 叠茶包于上, 要以不泄气为主 。
产 额
龙井岁产上品茶, 如明前雨前者, 千余斤耳 。 并粗叶红叶计之, 岁额亦止五千斤上下, 而名遍全国, 远逮欧美, 则赖龙井邻近之茶附益之 。 盖自十八涧至理安, 达江头;自翁家山, 满觉陇, 茶树弥望, 皆名龙井 。 北贯十里松, 至栖霞, 亦名龙井, 然味犹胜他处 。 杭城所售者, 则笕桥各地之产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