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人眼中的中国茶,麦冬图片


日本茶人眼中的中国茶,麦冬图片

文章插图

日本茶人眼中的中国茶【日本茶人眼中的中国茶,麦冬图片】黄安西是日本茶艺师,自幼酷爱中国茶荷叶茶能减肥吗文化 。 《乐饮四季茶》 就是黄安希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灵秀以及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依四季时空的不同变化,设计的一场场茶会、一次次茶席,让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徜徉在茶的世界,浸润于山水自然之间 。 《乐饮四季茶》 不仅引领人们品尝了春的新绿、夏的清苦、秋的芬香、冬的甘醇,更是分享了一份平和与宁静、清雅悠然的生活 。 张荷:这本书我最先看到的是日文版的,虽然我不懂日文 。 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图片,那是黄安希的日本朋友专门来中国为她拍的 。 我不懂日文,但大致能看出来她的形式,按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来分,每个时节喝什么茶,她并不是根据茶性,而是根据她对茶的感觉而定 。 比如她说夏天喝铁观音,我们大多数人会讲夏天该喝花茶,作者却认为铁观音有一种阳刚之美,夏天也代表一种火热 。 她对茶的理解和中国人有不同的地方,也有她一定的道理,我们没有必要格式化 。 她本人做茶做得很有诗意,这种诗意贯穿整本书 。 安希设计的茶席,细节处总有一些花啊、草啊,到了中秋时她便会弄一些果脯等,而我们喝菊花茶就是菊花茶,似乎没这么多讲究 。 黄安希:大家都对日本茶道有些了解,日本茶道讲究对精神上的追求,中国茶道反而非常自由,我被中国茶道的这个特点吸引了 。 这次我出版这本书的目的,是将一年的四季和中国茶道融合在一起,出版后的效果比我想像的好,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主持人:日本的茶道是精致细腻,中国的茶道是自然精美,作者是在两种文化下做中国茶,张荷编辑这本书时,安希这种调和给你什么感觉? 张荷:她在用中文表达时,会稍微有一点困难,但她能看懂中国书,她读了许多中文书及翻译成日文的中国书,她对中国古典诗词很有感觉 。 我编辑这本书时觉得茶道是她一种自然的流露,她没有很刻意地去找中国、日本茶道这两者的差别 。 她心里面流露的是最自然的东西,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 我们从她做中国茶来看,依然能看到有许多日本茶道的影响,比如我们可以看她摆的茶席,会有许多装饰景色 。 当然,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传过去六安瓜片功效的 。 我觉得安希做茶,对其中每一个道具,每一处细节都很关注,她吸收到许多中国古人觅山品茗的情趣,那是一种洒脱吧!也许跟她嫁给一个中国艺术家等经历有关 。 我觉得茶已经在她骨子里了 。 因为嫁了中国艺术家,黄安希的名字读起来颇中国化 。 这位学了四年日本茶道的日本茶人,用了七年时间游历中国最著名的产茶胜地,同时也在名山大川中体验着茶中的季节转换 。 黄锐:我想安希这本书与我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但我们生活在一块以后,我的脾气改不了,就喝中国茶 。 她有时候会做一些日本茶,日本茶实际上是把一些单纯的东西加以规范化 。 有时候我会跑到香港、台湾,那里有一些很有名的中国茶馆,她去了后也认为不错,一个是好喝,一个是轻松,再一个是即时性,然后还有一些背后的文化 。 安希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传统文化,而不是只有传统,我觉得我们的茶馆起一种传承作用,把人带到现代人的商业生活和消费里面去 。 但用现代人的眼睛来解释传统,这需要一种创造!她设计这个茶席是说现代人也可以享受茶给我们茶托的回味 。 黄安希:为写这本书,我也到上海、香港、台湾、新加坡、福建、浙江等地亲自走访 。 我还觉得有些中国茶馆,比较注重格式、做法,虽然带有表演性,太散碎,但也有一点古典,并没有什么不好 。 我的书出版了,首先这本书的编辑上与日文版不一样,具体怎么不一样也说不清楚;第二能够在中国出版关于中国茶道的书,我真的很高兴 。 张大为:我有幸读到黄女士这本 《乐饮四季茶》 ,深受感动 。 作为一位日本女士,她不仅熟悉我国二十四节气(其中有许多节气我国年轻人也不大知道),而且还创造出各节气适用的茶,在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到她的笔调清新、淡雅,就像读一首首散文诗一样,很有特点 。 中国茶道同日本茶道有很大区别,中国茶道源于陆羽,他活了71岁,发表 《茶经》 时大约是公元765年左右, 《茶经》 共三卷十章七千字,从茶叶的采摘、制作、加工、品饮,以及哪种茶用什么水质、多少度水温等都作了详细考究记录 。 日本人把茶道看作日本文化的结晶 。 1977年,谷川激三老师在 《茶道的美学》 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 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 久松真一老师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 熊仓功夫老师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 。 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 刚开始我还以为这本 《乐饮四季茶》 是一位中国人写的,后来才知道是黄女士所写 。 我感谢她以中国茶为基础设计出这样一种饮茶方式,并写出这样一本好书 。 .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