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 , 情思朗爽满天地 。 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洒轻尘 。 三饮便得道 , 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 , 唯有丹丘得如此 。 ” 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 说茶之功效 , 并煎茶炙茶之法 。 造茶具二十四事 , 以都统笼贮之 。 远近倾慕 , 好事者家藏一副 。 有常伯熊者 ,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 于是茶道大行 ,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 ”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可以:“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 。 可见 , 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
【茶道散论】饮茶而言道、有道并因茶入道 , 这当然要归功于茶圣陆羽了 。 陆羽在《茶经》这部旷世巨著里 , 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 , 不但使饮茶程式化 , 更使饮茶艺术化了 。 他细分十事 , 详加评说 , 使茶道初具规模 。 饮茶至宋代已蔚为大观 , 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 , 如蔡襄、黄儒、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 。 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 , 为茶道推波助澜 。 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 , 就曾亲自碾茶、煎茶 , 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 。 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 , 或以艺术修养入茶 , 或以佛法禅机入茶 , 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 , 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 , 茶道过程中那种雅洁、清静、空灵、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 , 为中国茶道的最终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茶道历元而降至明清时 , 已渐呈衰落之势 , 如山涧寒泉 , 给人以冷寂感 。 明清时的茶道往往流传于文人雅士间 , 成为中国文化的一股清流 。 近年来 ,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 茶道又渐呈发展趋势 。 我个人以为 ,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 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 , 成为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 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 , 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 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 , 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 。 或者简单的讲 , 品饮者对茶的觉悟 , 称作茶道 。 由此可见 , 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 , 是要实修实证的 , 不仅要在“理”上认知 , 更要在“事”上修证 , 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 。 如同参禅一样 , 研究公案、阅读禅宗史料充其量只能算作文字禅 , 其实和悟道没有多大关系 。
推荐阅读
- 品茶与茶道
- 宋明点茶道
- 明清泡茶道
- 普洱茶的“三重味”
- 泡茶时要“洗茶”吗?
- 如何快速理解“七日年化收益率”并计算收益
- 喝点香薷茶可预防“空调病”
- “三分茶,七分饱”活到百岁不算老
- 微信“欢乐球球”怎么玩?怎么拿高分
- 微信“成语猜猜看”第6期,前3关怎么玩答案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