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简约之美( 二 )


苦聪人自己认为茶有提神、解渴、消累等功效……他们独创的咀嚼生茶(之习俗) , 颇受大家推崇 。 其方法是:选择肥嫩的两叶一芽茶叶梢几枝 , 采摘下来洗净 , 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 , 可以体味到野生鲜茶叶所特有的全味 。 当你把那些难以咽下的余渣吐出后 , 即刻饮上一口山涧清泉水徐徐咽下 , 那种无法名状的舒服感 , 真能使人留连忘返 , 大有终生难忘之感 。 虽然采摘有些严格的要求 , 但是 , 由于携带方便 , 不管是上山狩猎 , 还是下地干活 , 都能装进自己的筒帕带着走 。 还有 , 山上地旁田边都有山涧清泉水 , 许是随时都可以用来品味那人间少有的舒服之感的缘故罢 , 如今这种用茶方式在苦聪人群内依然沿用 。 (——引自苦聪人作者吴小生、罗盛富:《苦聪人茶文化探源》一文 , 载于《民族茶文化》杂志总第14期)
请再看一看苦聪人嗜喝的鲜叶竹筒汤罢:
这是一种较为原始而又可以考证的饮茶方式 。 说它原始是它的煎制方法十分简单 , 并且还带有原始的痕迹 。 其过程是:采回鲜叶——洗干净——放进鲜竹筒里——加上水——烈火中煎烤竹筒——水开取出——倒在竹碗里品尝饮用 。
特点:汤色黄绿,气味清香,口感亦好 。 (引文同上)
此外,苦聪人还惯于采用一种极其简易方便的原始烹制茶汤之法 , 即生烹大锅茶,亦有称之为“神仙茶”的 。 其烹制和饮用的情形 , 大抵是这样:
苦聪山寨里但凡有三五人以上一起工作时 , 便少不了这种茶水 。 这种茶水的烹制极其简单 , 对茶叶没有什么要求和选择 , 不需要任何加工 , 既可以是鲜叶 , 也可以是未经加工过的自然风干的干叶子 , 也不管是老茶叶还是嫩茶叶 , 只要是茶叶即可洗净待用 。 对于用量也没有严格规定 , 掌握一个大致适当的量放入锅中 , 加上适量的水烧开就可以饮用 。 汤色黄绿 , 有一股青叶味 , 没有喝过这种茶水的人大都会感到涩口 。 但是提神、解渴、消累的功效很好 。 尽管这种烹茶方式比较原始 , 由于它简便易行 , 还可以急用 , 而且没有降低茶的功效 , 所以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 这种烹茶方式在苦聪山寨依然广为流行 。 (——引文同上)
当然 , 原始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的生态现场和审美现场 , 其原貌于今自然已经不复存在 。 不过由世世代代衍传下来的原始茶俗之遗风却犹在焉 。 当今苦聪人嗜啜的生嚼之茶 , 生炙之茶 , 生烹之茶 , 即清晰表明 , 其择茶之法 , 择水之法 , 择器之法 , 择境之法 , 皆顺乎自然 , 取乎自然 , 仰赖自然 , 听命自然 , 确乎是简易得不能再简易 , 俭约得不能再俭约的自然啜茶法 。 这不是最具我国上古时代那种茹毛饮血式的原始采集生活及其原始茶风么?
历过若干世纪的漫长岁月之后 , 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亦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而演进 , 不论民间茶道也罢 , 文人茶道也罢 , 皆以其不同样式而养成从“简”从“俭”的优良传统茶风 , 呈现出了不失雅俗共赏的简约之美 。 譬如风靡于闽、粤一带民间的闽南工夫茶和潮汕工夫茶 , 无有繁难的操作程式 , 无有繁褥的礼仪排场 。 这是因为 , 我国茶人们深知 , 品茶之道 , 最忌繁难 。 就是说 , 茶尚简朴 , 茶尚平易 , 愈是简朴平易之茶 , 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茶尚俭约 , 茶尚淡泊 , 愈是俭约淡泊之茶 , 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 。 所以古往今来 , 我国民间从未有过繁难和奢糜之茶道 。 就这个意义上说 , 我国民间茶道委实称得上是最尚简约之美 , 最具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优异传统特色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