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振神情】饮茶 , 解油腻 , 助消化 , 振神情 , 去愁烦 。 一杯在手 , 茶雾氤氲 , 叶儿沉浮 , 茶香扑鼻 , 沁入心肺 , 茶汁润喉 , 涤荡忧闷 。 与茶相伴数十年 , 成为唯一嗜好 , 正是:“一杯龙井消烦渴 , 几曲焦桐解虑忧 。 ”
性格所驱 , 经济所限 , 饮用茶叶 , 不论优劣 , 不论品类 , 不问红茶、绿茶、花茶、饼茶 , 只要是茶叶 , 不管春茶秋茶 , 粗茶细茶 , 冲泡饮用 , 在我看来 , 同样可以解渴润喉 。 喝过用嫩柳叶冒充的所谓“西湖龙井” , 也曾饮过货真价实的高山婺绿 , 有半天佛皇茶铁观音 , 也有丽江的龙珠圣绿 , 既有似是而非的庐山云雾 , 也有名副其实的云居山绿茶 。 诸如七子、普洱饼茶、苦丁茶、白鹤羽茶等等 , 品种繁多 , 难记其详 。 一次 , 儿媳外出旅游 , 购回一袋包装华丽既无品名更无出产厂家的“三无”茶叶 。 盒上印有“诗”一首:“茶 , 香叶 , 嫩芽;慕诗客 , 爱憎家 。 碾雕白玉 , 罗织红纱 。 铫煎黄蕊色 , 碗转曲尘花 。 夜后邀伴明月 , 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 , 将至醉后岂堪夸 。 ”
然饮用之法 , 俗而又俗 , 虽有整套精致茶具 , 粗手难与纤手比 , “茶道”非我之道 。 稍稍冷却 , 大口而喝 , 爽快之极 。 友人称为“牛饮” , 非是“品茶” , 遭蹋了名茶 。 笑答:凡夫俗子 , 未读《茶经》 , 不懂“茶道” , 饮过之后 , 滋味自留喉舌 , 同样可品 , 省却许多麻烦 , 岂不快哉 。
清乾隆本县丈人盛谟在其着作《隐雪草》中记道:“俗喜嚼茶叶 , 啜其精液 , 又食其渣滓 , 然雪爪玉钩 , 味实甘永 , 嚼之齿舌间有余韵 , 虽文士不厌也 。 ”两百多年前的士子怎知嚼茶叶实含科学道理 , 据最新研究证明 , 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分为水溶性和脂肪溶性两种 , 泡茶叶仅有约百分之三十五的营养溶入茶水中 , 其余百分之六十五的脂溶性营养成分则随茶渣一起被倒掉 , 吃茶叶则可大大减少这些营养成份的丢失 。
说起吃茶叶记得有过这么一件事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步行下乡搞调研 , 时值酷暑 , 跋山涉水走得汗流浃背 , 七窍冒烟 。 路经茶亭 , 买杯茶喝 , 只见早在亭里 。
歇息的行人 , 喝完茶水后嘴里不停嚼着 。 行人走后悄悄看一眼那只空杯 , 杯里剩下一两片残叶 。 茶亭主人看透我的心思 , 说:本地人喜欢吃茶叶 , 这是老习惯了 。 主人又说:走长路的人都会随带一点干茶叶 , 无水冲泡时便丢些到嘴里细嚼慢咽 , 同样可以生津解渴 。 闻听此言 , 茅塞顿开 , 原来茶叶还可以这样来用的 。
有人喜欢泡淡茶 , 有人喜欢喝浓茶 , 我属于后者 , 苦中带甜 , 余味无穷 。 不过 , 浓淡之分应按各人体质和饮用习惯而定 , 还应当随季节变化调节茶的浓度 。 有的人说浓茶太能振奋精神 , 喝了晚上难入眠 , 我倒不觉得 , 可能是习惯成自然 , 身体机能已适应了它的浓度的缘故吧 。
推荐阅读
- 酒后尽量不要立即饮茶的原因
- 患有神经衰弱的人不适合饮茶
- 我国民间流传用茶治病小单方
- 四 饮茶法-花茶饮法,胖大海的功效与作用
- 饮茶的十八种等级
- 冬季常饮茶呵护皮肤
- 告别龋齿常饮茶
- 中国多彩的饮茶,白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 解决茶醉的办法
- 韩国茶礼茶道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