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拾趣,中国茗茶( 二 )


【茶具拾趣,中国茗茶】 ⑵青瓷茶具 以浙江所产最好, 宋代浙江龙泉县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首次远销欧州市场, 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 青瓷质地细润, 釉色晶莹, 青中泛蓝, 如冰似玉, 有的宛若碧峰翠色, 有的犹如一湖春水, 再加上茶具独特的造型, 有的精练挺秀, 有的端庄淡雅, 给人以极美的视觉感受 。 除了运用传统的浮雕、暗刻等工艺手法, 釉色上也有娇嫩明润的颜色 。 “舒铁如金之鼎, 越泥似玉之白梅花和玫瑰花泡水喝的功效瓶”, “邢客与越人, 皆能造瓷器, 圆似月魂堕, 轻如云魄起”, “越瓯犀液发茶香” 。 这些诗都是赞美翠玉般的越窑青瓷茶具 。 不过, 用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 则容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 这是其不足之处 。 ⑶彩瓷茶具 釉色润厚、绚丽多彩, 颜色十分丰富也纯正, 观之赏心悦目、乐趣无穷 。 彩瓷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 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 青花瓷主要产于我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茶具花纹蓝白相映成趣, 色彩淡雅幽青可人, 华而不艳 。 加之是在彩料之上涂釉, 显得滋润明亮, 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 明朝时, 在青花瓷的基础上, 又创造出了各种彩瓷, 其产品造型精巧, 胎质细腻, 彩色鲜丽, 画意生动, 十分名贵, 畅销海外, 因此, 我国在国际上享有“瓷器之国”的美誉 。 ⑷黑瓷茶具 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 它始于晚唐, 宋朝是黑瓷茶具鼎盛的时期, 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 饮茶方法已由唐朝时的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 并且宋代流行的斗茶, 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 一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度, 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 以“无水痕”为上 。 蔡襄在他的《茶录》中说:“视其面色鲜白, 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 以水痕先者为负, 耐久者为胜 。 ”宋代的黑瓷茶盏, 成为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 。 当时的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 并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 。 在这些黑瓷茶具的窑场中, 以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 。 蔡襄在说“建发所造者……最为要用 。 出他处者, 或薄或色紫, 皆不及也 。 其青白盏, 斗试家自不用 。 ”建盏配方独特, 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 一旦茶汤入盏, 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泡茶用水, 增加了斗茶的情趣 。 由于黑瓷兔毫茶盏古朴雅致又风格独特, 而且瓷质厚重, 保温性较好, 因此在当时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 不过, 自明代开始, 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 黑瓷建盏“似不宜用”, 渐渐开始衰落 。 3、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最早是起源于古代埃及, 以后传入了欧洲, 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技术则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 。 大约在元代的时候, 搪瓷工艺开始传入我国 。 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 我国创制出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 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59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了民间, 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 。 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 既有洁白、细腻、光亮, 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也有饰有网肯或彩色加网眼, 且层次清晰, 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还有式样轻巧, 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如今又有了能起保温作用, 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 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 。 多年来, 搪瓷茶具以其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携带方便、实用性强的特点而著称于世, 受到了不少饮茶人的欢迎 。 不过由于搪瓷茶具传热快, 易烫手, 放在茶几上, 会烫坏桌面, 加之“身价”较低, 所以, 使用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一般不用作居家待客之用 。 4、玻璃茶具 玻璃, 古人称之为琉璃, 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 。 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 能给人以色泽鲜艳, 光彩照人之感 。 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虽然起步较早, 但直到唐代,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 西方的琉璃器皿不断传入, 我国才开始烧制琉璃茶具 。 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 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 虽然造型原始, 装饰简朴, 质地显混, 透明度低, 但却表明我国的琉璃茶具制作自唐代已经起步, 这在当时可以堪称珍贵之物 。 到现代, 玻璃器皿有了较大的发展 。 玻璃茶具以其质地透明, 光泽夺目, 外形可塑性大, 形态各异用途广泛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 用玻璃茶杯或茶壶泡茶, 茶汤贵人茶的鲜艳色泽, 茶叶的细嫩柔软, 芽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浮动, 叶片的逐渐舒展等, 都可以一览无余, 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 。 特别是冲泡各类名茶, 茶具晶莹剔透, 杯中轻雾缥缈, 澄清碧绿, 芽叶朵朵, 亭亭玉立, 观之赏心悦目, 别有一番风趣 。 而且玻璃茶具价廉物美, 所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 5、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 。 漆器茶具较著名的有北京的雕漆茶具, 福州的脱胎茶具, 江西波阳、宜春等地生产的脱胎漆器茶具等, 均别具艺术魅力 。 其中尤以福州的脱胎漆器茶具为最佳 。 脱胎漆茶具的制作精细复杂, 先要按照茶具的设计要求, 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型, 其上用夏布或绸料以漆裱上, 再连上几道漆灰料, 然后脱去模型, 再经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多道工序, 才最终成为古朴、典雅的脱胎漆茶具 。 福州脱胎漆茶具形状多姿多彩, 有“三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和“嵌白银”等多个品种, 特别是在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后, 更加绚丽夺目, 逗人喜爱 。 脱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 放置在圆形或长方形的茶盘内, 壶、杯、盘通常呈一色, 多为黑色, 也有黄棕、棕红、深绿等色, 并融书画于一体, 饱含文化意蕴;且轻巧美观, 色泽光亮, 明镜照人;又不怕水浸, 能耐温、耐酸碱腐蚀 。 脱胎漆茶具除有实用价值外, 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常为鉴赏家所收藏 。 6、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茶具 。 多制成小口长颈, 盖为圆筒状, 比较密封, 因此防潮、防氧化、避光、防异味性能都好 。 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 人们便开始使用青铜器具来盛茶;大约到南北朝时, 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了隋唐的时候, 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了巅峰, 其中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 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 。 但是从宋代开始, 人们对金属茶具用来泡茶的褒贬不一, 特别是从明代开始, 随着茶的创新, 饮茶方法的改变, 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 使得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 尤其是用锡、铁、铜等金属制作的茶具, 用它们来煮水泡茶, 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 以致很少有人使用 。 在明朝张廉德所著的《茶经》中, 就有把瓷茶壶列为上等, 金、银壶列为次等, 铜、锡壶则属下等, 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的记述 。 到了现代, 金属茶具基本上已销声匿迹, 我们只能从文物中找寻它的踪迹了 。 7、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的饮茶器具, 除陶器和瓷器外, 民间多采用竹木制作而成, 它价廉物美, 经济实惠, 并且来源广, 制作方便, 既对茶无污染, 对人体又无害, 因此, 自古至今, 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 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 多数都是用竹木制作的 。 不过这种用竹木制作的茶具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长时间使用, 也无法长久保存 。 清代的时候, 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的茶具, 它既是一种工艺品, 又富有实用价值, 其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 多为成套制作 。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 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 外套用精选慈竹, 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 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 经烤色、染色, 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 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 。 这种茶具, 不但色调和谐, 美观大方, 而且能够保护内胎, 减少损坏;同时, 泡茶后不易烫手 。 竹编茶具还富含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 以至于很多人购置而只是用于收藏和摆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