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的“苦静凡放”

 歌手许巍有首歌叫《喝茶去》 , 我非常喜欢:“今天下午的风很柔和 , 悠闲的喜鹊回旋在山林 。 这空山鸟语 , 轻风泉水吟唱 。 寂静悄然的天地 , 空中飘洒而下的阵雨 , 摇曳水里荷花起舞轻盈 。 透过这屋檐 , 珠帘般的雨水 , 看这清凉的翠绿……
【茶文化中的“苦静凡放”】一阵风雨过后的山林 , 偶尔跃起水中欢唱的鱼 。 这空山鸟语 , 谁在侧耳倾听 。 寂静悠然的天地 , 走在回家路上 , 不觉已万家灯火 。 走在回家路上 , 仰望着头顶的繁星 。 走在回家路上 , 晚钟无上清凉……”
 

茶文化中的“苦静凡放”

文章插图
 
很美的心境与意境
可见 , 喝茶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活动 , 与精神有关 , 与灵魂有关 。 几千年来 , 人们参与其中 , 乐在其中 , 茶的幽雅与清纯 , 沉醉了多少代人 。 连佛教 , 都与茶结缘 , 所谓“禅茶一味” , 意思是说 , 没有一定修为和境界的人 , 是不懂茶的 。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 , 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 。 而僧人与寺院 , 则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 。 在茶事实践中 , 茶道与佛教之间 , 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与茶中 , 都包涵有“苦静凡放”四字 。 一茶一禅 , 曲径相通 。
一、“苦”
佛理博大无限 , 但以“四谛”为总纲 。 释迦牟尼成道后 , 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 , 谈的就是“苦、集、灭、道”四谛 。 四谛以苦为首 。 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 ,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 , 总而言之 , 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 , 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 。 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 , 回头是岸” , 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 , 达到大彻大悟 , 求得对“苦”的解脱 。 茶性亦苦 。 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 , 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 , 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 , 品味人生 , 参破苦谛 。
 
茶文化中的“苦静凡放”

文章插图
 
二、“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 , 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 佛教也主静 。 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 。 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 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 但在静坐静虑中 , 人难免疲劳发困 , 这时候 , 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 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
三、“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 此话一语中的 。 茶道的本质 , 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 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 , 从平凡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