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典故中品禅味( 三 )


9、贡茶得官
【茶典故中品禅味】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 , 
上有所好 , 下必甚焉 。 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 , 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 , 制作越来越“新奇” 。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 , 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 。 这种团茶色如白雪 , 故名为“龙园胜雪” 。 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 , 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
后来 , 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 , 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 , 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 , 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 。 于是 , 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 。 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 , 儿荣为草朱” 。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 , 便大办宴席 , 热闹非凡 , 在宴会期间 , 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 。 此时他的侄子千里 , 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 , 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
10、吃茶去
吃茶去 , 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 , 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 , 人称"赵州古佛" , 他喜爱茶饮 , 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 , 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 , 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 , 师曰:‘吃茶去 。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 , 主应喏 , 师曰:‘吃茶去” 。
“吃茶去” , 是一句极平常的话 , 禅宗讲究顿悟 , 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 , 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 。 茶对佛教徒来说 , 是平常的一种饮料 , 几乎每天必饮 , 因而 , 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 , 对佛教徒来说 , 既平常又深奥 , 能否觉悟 , 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