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园区建设

近年来 , 通江县坚持把茶叶产业作为“产业发展有新突破”的重点来抓 , 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 。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达10余万亩 , 产值突破2亿元 , 正跻身于四川省富硒绿茶大县之列 。 大资源难成大优势 通江是四川古老的产茶县之一 , 历史悠久 , 茶叶资源十分丰富 , 宜种茶面积在40万亩以上 , 是著名的富硒茶和优质绿茶的重要产区 。 永安镇何家沟村是该县有名的茶业专业村 , 70年代就栽植了600亩茶园 , 户均有茶园2亩以上 。 然而由于是老茶园 , 茶树品种老化 , 产量低、品质低 。 虽然比种粮食强 , 但何家沟村的茶园面积在600亩的数据上止步不前 , 产值却随着茶树老化而日益下滑 。 近年来 , 永安镇政府多次组织村民到省内茶叶产业大县参观学习 , 准备对600亩老茶园实施“砍旧栽优”大手术 。 因为舍不得放弃眼前利益 , 在茶树品种改良面前 , 茶农们始终望而却步 。 2007年4月的一场大雪使即将收获的茶园遭受重大损失 。 一场大雪 , 无形之中成为何家沟村茶树品种更新换代的“催化剂” 。 雪灾后 , 永安镇政府迅速组织从省内引进优质茶苗 , 并从县农业局请来茶叶技术专家指导科学化、规范化栽植 , 对何家沟村老茶园进行“大换血” 。 截止今年底 , 何家沟村共完成400亩老茶园改造 , 并栽植优质新茶园200亩 , 全镇改造老茶园达1200亩 。 “每年茶农自己加工销售的茶叶要占60%以上 。 ”一位茶业经销商告诉采访人员 , 因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全县大部分鲜茶都是靠茶农自己加工生产出来的 , 品质差 , 只能通过农村集贸市场销售 , 价格低 。 “品牌太多、太杂!”罗村茶业公司经理马三说 , 现在全县有各类茶叶品牌近20多个 , 其中包括国内知名品牌“火天岗”、“罗村茶业”、“翰林茶”、“得汉城茶”等多个品牌 , 鱼龙混杂 , 不能形成规模 , “拳头”优势难以形成 。 “认识不到位 , 科技含量不高 , 组织化程度低 , 投入不足 。 ”该县主要领导坦言当前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瓶颈制约 。 大政策孕育大机遇 走进通江县文峰乡金山村 , 到处是绿白相间的新栽茶园 。 村民吴娥帮老人高兴地告诉采访人员 , 今年把自家的三亩承包地全部栽成了茶树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给我们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村党支部书记毛武感慨地说 , 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让他们看到新的希望 , 村民都说这是“二次土改” 。 2009年1月20日 , 以企业注资为主、农户以土地入股的金山茶叶公司挂牌成立 , 120多户农户把自家的400亩土地全部流转给金山茶叶公司 , 建成了茶园 。 截止2009年11月底 , 金山村共完成了秋栽茶苗800亩 , 加上今春栽插的400多亩 , 全村茶园栽植面积达1200多亩 , 全村90%的耕地成了茶园 。 “我们是做的钟点工 , 每天能挣50多块钱的工资!”在金山村四组 , 笔者看到了在金山茶叶公司茶园里施肥的村民毛明德 。 他高兴地告诉采访人员 , 2009年秋季 , 他就从公司挣到了4380元劳务费 , “加上上半年的 , 全年在茶叶公司已经挣了12000多元 , 并不比那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挣得少 。 ” “我们也是老板哟!我们既是打工挣钱 , 也是在给自己干活 , 所以大家格外用心 , 生怕哪一根苗子栽不活……”正在整地的毛发光格外认真 。 前几天 , 毛发光专门从广州市赶回来 , 把自家的8亩土地全部拿出来入了茶叶公司的股 。 【通江县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园区建设】“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公司 , 实现了政府主导、农户主动、业主主推 。 ”县农业局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据金山茶叶公司负责人王永均介绍 , 按照公司和农户签订的协议 , 公司每年要给农户支付300元/亩的土地租金 , 一共要支付30年 。 茶园正式投产前的三年 , 农户可以按公司规定的品类在茶地套种矮株粮食作物 , 收入归农户;投产后 , 公司每年以每亩纯利的15%给农户“分红” 。 大手笔助推大整合 对接大交通 , 发展大产业 。 去年以来 , 该县紧紧抓住全市“六路”建设和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在该县实施的大好机遇 ,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 , 积极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茶园 。 为改变该县茶叶企业小而弱、品牌多而杂的现状 , 该县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意见的基础上 , 按照“做大做强”原则 , 充分利用“川茶”大品牌 , 紧紧依托罗村茶业公司、翰林茶业、金玉农业、康梦公司等现有茶叶企业 , 在资产评估基础上 , 整合企业资源 , 组建茶叶集团公司 , 重点支持 , 培育大企业 , 打造大品牌 。 该县火天岗茶业公司是通江县多年来最知名的茶业企业 , 为该县茶业发展创下不少辉煌业绩 。 但在市场经济浪潮下 , 该公司政企不分的体制困局 , 让这个曾多年出口优质茶叶的老企业举步维艰 。 2009年4月 , 随着拍卖师一槌落定 , 国营火天岗茶业公司被逐渐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通江县罗村茶业公司以241万元买断全部经营权和所有生产设施的使用权 。 通过兼并和整合 , 罗村茶叶有限公司实行统一质量标准 , 统一技术指导 , 统一订单收购 , 统一加工销售 , 统一打造茶叶品牌的“五统一”生产经营模式 , 实现了优势资源向名优品牌集中 。 “到2015年 , 培育万亩茶园重点乡(镇)11个、重点村51个 , 全县茶园总面积突破20万亩 , 其中新发展10万亩 , 改造低产茶园1万亩 , 无性系良种达到90%以上 , 优势富硒茶生产基地达到1万亩 , 绿色食品茶叶基地认证面积达到6万亩 , 有机茶基地认证5万亩 。 茶叶总产量达到1万吨 , 其中名优茶产量达5000吨以上 , 名优率50%以上 。 实现茶叶综合产值5亿元以上 , 带动4万户以上农户增收 , 跻身全省茶叶产业强县 。 ”这一宏伟蓝图已成为该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标 。 大园区打造大产业 “以茶叶产业发展为主线 , 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 农户环境改造为难点 , 农户技能培训为手段 , 建设一个基础设施完备、配套设施齐全、畜牧业和加工业等产业配套的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区 。 ”该县茶业发展向园区集中 。 在茶叶产业园区建设中 , 该县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 选择基础好、生态环境优良的兴隆乡—铁溪镇、毛浴乡—至诚镇、青浴乡—诺水河镇为重点 , 按照“一村一品 , 一乡一业”的要求 , 着力打造“苏家坪—华家坪—火天岗”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带 , 力争3年内新建茶园基地5万亩 , 改造低产茶园1万亩 , 建立现代农业茶叶生产示范园区4万亩 。 目前已完成新建茶园2万亩、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的建设任务 。 “我们每5至6户茶农为一个茶叶小组 , 每5至6个小组为一个合作社 , 每5至6个合作社为一个茶场 , 最终组建成秦巴春茶叶协会 。 ”通江县烟溪乡苏家坪村茶叶合作社社长曾乾弟介绍道 , “我不光要管好自己的茶园 , 还要宣传发动群众扩大栽植面积 , 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 。 他们的种植面积、产量和茶叶品质都与我们的绩效挂钩 。 ” 在茶叶产业发展中 , 通江县高度重视协会的作用 , 积极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及“专业茶叶市场+经销户+农户”等新型生产组织模式 , 在全县建立健全了各类茶叶专业合作社22个、茶叶产业协会4个 , 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和茶农的组织化程度 。 “苏家坪、烟溪沟、田坝里等村现有茶叶面积5000余亩 , 到2015年 , 全乡发展茶叶2万亩 , 可实现总产值1亿元 。 ”提起茶叶产业发展 , 该县烟溪乡党委书记李毅华信心十足 。 截至2009年底 , 通江县茶叶面积达到10万余亩 , 其中标准化茶园7万亩 , 基地认证面积2.7万亩 , 包括无公害茶叶基地1.5万亩 , 绿色农产品(茶叶)基地1万亩 , 有机茶基地0.2万亩;茶叶总产量1400余吨 , 其中名优茶产量达到780吨 , 实现农业产值9252.4万元、综合产值2亿元 。

推荐阅读